人有喜怒哀樂,哭也是一種情緒的表現(xiàn)。初生嬰兒在饑餓、疼痛、尿濕了或有其他不適時就會啼哭。對這種啼哭,父母比較容易理解,常常會進行撫慰。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兒啼哭往往摻雜了更為復雜的因素。例如,當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時,或遇到不高興的事情時,孩子就用哭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對于這種情緒上的宣泄,父母不甚理解,尤其是一些缺少耐心的父母,常常恐嚇、威脅孩子,試圖以強硬方式來阻止孩子哭鬧。但這種作法有時會讓孩子哭得更厲害。這意味著父母的訓斥使小兒感到害怕或有不安全感,啼哭的性質也發(fā)生了變化,由不愉快變?yōu)楹ε隆?/p>
偶爾,在父母"高壓政策”下,孩子會止住啼哭,父母還以為此法奏效,殊不知,這樣做對孩子的心理發(fā)育將帶來不良的影響。
由于孩子不會使用合適的語言來表達,而將不滿、憂郁積壓在心中,并以異常的心理或行為表現(xiàn)出來。例如,小兒因害怕而產生畏縮、焦慮情緒;抑或受父母粗暴態(tài)度的影響,孩子的脾氣也變得暴躁,甚至出現(xiàn)打人、罵人等進攻性行為;抑或將心中不滿發(fā)泄于同伴之中,變得與小伙伴很難相處,不合群等等。
由此看來,對孩子的啼哭,父母應當進行分析,如果是身體不適,家長應帶孩子去醫(yī)院檢查;如果是由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家長應該采用冷處理的方式,即不理會孩子的哭鬧,直到哭聲自行停止。事后,家長再去愛撫他、關心他,讓孩子意識到父母不喜歡愛哭的小朋友。經過幾次強化教育以后,這類哭鬧也就會逐漸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