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復蘇---基本的和進一步的生命支持方法,在兒童中面臨著重重困難。新生兒、兒童與成人心臟驟停的原因不同,并且解剖結構有所不同,這就意味著成人與兒童心肺復蘇有所區別。
在新生兒和兒童中,心臟驟停的原因是多樣化的;最常見的是交通事故,溺水,燒傷,槍擊,中毒,吸入煙,SIDS,異物造成的氣道阻塞和窒息,呼吸道或呼吸系統的感染以及先天性心臟病.在成人中,則主要是繼發于嚴重的冠狀動脈疾病,絕大部分合并惡性的室性心動過速性心律不齊.在兒童中,常見的是低氧血癥和氣道阻塞,造成慢性心律不齊和心臟停搏,而其中僅有10%的心律不齊是室性心動過速性心律不齊.由于與成人不同,對于兒童,惡性的室性心動過速性心律不齊不是常見的原因,因此,常規的,快速的去纖顫不是通常所需要的.
體重必須得到準確的測量,評估,以便計算用藥的劑量.藥物劑量以毫克計,并根據藥物濃度換算為毫升,這個過程經常延誤時間,以至可能造成嚴重的錯誤.
上呼吸道解剖與成人不同的是:頭大,臉小,下頜骨,鼻和頸相對短??;舌頭相對于口腔是大的;喉的位置較高,角度更前傾;會厭長,最狹窄的部分在環狀軟骨下聲帶處,因而可在兒童應用無套管的氣管內插管(與成人不同),使氣道內敏感的粘膜的損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容易喪失熱量相對于體積而言,兒童的體表面積較成人大,皮下組織少,因而較成人容易喪失熱量.在CPR中,"中性溫度"是十分關鍵的,新生兒是36.5℃,兒童是35℃.核心溫度低于35℃,會增加耗氧量和心臟搏出,使發病率增加.隨著溫度繼續降低,作為保護性機制,通過寒戰提高產熱,直至停止寒戰.若體溫過低(<28℃),在10~15分鐘之內,氧耗降低和嚴重的慢性心律不齊將會導致心搏停止.
心臟按壓速率為80~100次/分,根據兒童的大小,用雙手,單手或兩個手指按壓于胸骨.
通氣率雖然由兩人進行的成人CPR中,通氣率與按壓速率之比為1:5,但對于兒童心臟的按壓速率要因年齡而異.
氣道的選擇雖然困難但卻是重要的.可供兒童用的選擇有:5種規格的氣道,6種規格的面罩(袖口式和非袖口式),3種規格的氣囊,4種規格的喉鏡,9種規格的氣管內插管,6種規格的吸引管.
發病因素應得到及時的處理,若有可能,初步診斷后即迅速采取措施.例如:對母親在產時使用鎮靜劑的,應給予新生兒納洛酮治療;對膿毒性休克應加強對腦膜炎球菌性敗血癥的控制;對失血性休克應迅速處理多發性的創傷;對哽咽的病人必須想到去除異物.應建立經過特殊培訓的CPR反應小組,不論在醫院內還是在醫院外,隨時準備為正在分娩的新生兒以及其他發生心肺驟停的兒童提供服務,并能夠判斷出是否需要其他專業人員的幫助或轉送三級醫療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