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欣的母親曾無數次流淚:一開始,孩子還沒完全喪失聽力,學會了叫“爸爸”、“媽媽”,兩歲時她聽力完全喪失,即使戴助聽器也沒用。“那是我最痛苦的一年,孩子也因為聽不到聲音沒法與我們交流,變得暴躁不安。”
兒童聽力障礙診治中心主任吳皓教授表示,每年上海新生兒中有200多人患聽力障礙,90%的聾兒可通過戴助聽器獲得聽力補償,但重度和極重度聾兒只有植入人工電子耳蝸才能重建聽覺系統。
據介紹,人工耳蝸植入手術費用約在14萬到16萬元,對困難家庭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2006年12月8日,針對那些已獲殘聯補貼的重度聾兒,晨興科技電子公司向市慈善基金會捐贈150萬元,啟動“點亮心愿———人工耳蝸植入慈善項目”,每位手術患兒獲得7萬元資助。至今該項目已成功為20位患者植入人工耳蝸,有效率達100%。
一個名叫楊健文的5歲男孩成功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對他的母親徐元琴而言,這場手術不僅將改變孩子的未來,更將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
徐元琴有3個孩子,大兒子直到3歲還不會說話,被醫院確診為感音性耳聾,家里只好送他去聾校。隨后,徐元琴又懷了第二胎,而且是雙胞胎。夫妻倆希望孩子健健康康,所以取名楊健文、楊康文,誰知這對兄弟的聽力也隨著年齡增長不斷下降,被醫院診斷為“大前庭導水管綜合征”,需要植入人工耳蝸。
徐元琴一家并不富裕,拿不出巨額手術費用。經人介紹,她申請了市慈善基金會的“點亮心愿”項目,獲得通過。當孩子手術成功的消息傳來,徐元琴連連說“好”,數度哽咽。
“植入人工耳蝸的孩子康復時,僅靠他個人及家庭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全社會幫助。”虹口區聾兒語訓部教師陳菊香告訴記者,她的學生、該項目第一批受助者朱玉蝶去年9月進入天水路小學讀書,得到了全校師生的關愛。因為人工耳蝸有外置設備,老師特意告誡其他學生千萬不要觸碰;因為植入人工耳蝸后只能聽到一定距離內的聲音,因此朱玉蝶被安排在第一排。最近一次學校考試,小玉蝶英語93分,語文98分,數學99分!
陳菊香建議,要給這些重新獲得聽力的孩子一個寬松的氛圍,不要把他們當做“特例”,社會各方要幫助他們樹立與旁人交流的信心,積極、自信地融入社會。
如何申請“點亮心愿”項目
殘聯、紅十字會和衛生局“復聰行動”申請補貼的重度聾兒,提交父母一方或患兒上海市戶口證明或上海市暫住證,以及醫院聽力中心醫學評估報告書(包括聽力學報告、影像學報告和心智發育報告),填寫補貼申請書,獲得市慈善基金會同意批復文件,就可進入手術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