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身體機能的運轉,每時每刻的新陳代謝,都需要健康的飲食源泉來澆灌和滋養。看似簡單的一日三餐,卻有許多的學問,要不為什么有些人吃得越來越好,生病的越來越多?那么,怎樣才算是健康的飲食方式呢?如何通過科學的飲食,避免一些疾病發生呢?
廣州人并非天生矮小
都說食在廣東,但有些美食并沒有給廣東人帶來更好的營養。廣州人并不是天生就矮小的。廣州嬰兒的出生體重和頭四個月的生長曲線完全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然而四個月后就開始下降,其原因可能與嬰兒輔食添加不當和廣東一些不好的喂養習慣有關。
出生后的頭四個月,母乳能滿足嬰兒的各方面需求,而四個月后就需要適時添加輔食。但許多年輕的媽媽不清楚這點,輔食添加要么過早,要么過遲。更有甚者,盲目地給嬰兒喂涼茶,認為這樣可排熱毒。其實,涼茶會損傷嬰兒嬌嫩的腸胃,影響其消化吸收,進而導致發育遲緩,因而不應提倡嬰兒期喂涼茶。
廣東人的飲食誤區不止于此,歸納起來,有以下三個方面。
誤區一 老火湯最有營養
美食在廣東,其中最為廣東人津津樂道的是老火湯。老火湯往往一煲就是半天甚至一天,他們認為煲得越久,營養越好,而且只是飲湯,很少吃或不吃“湯渣”,即煲湯的材料。其實,長時間煲煮的老火湯,90%以上的營養物質仍然保留在“湯渣”里,而且煲的時間越長,肉類蛋白質變性越厲害,維生素破壞得越多。只能說,與白開水相比,老火湯算是有營養的。
廣東天氣濕熱,多喝些湯補充水分是必需的,但煲湯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以兩小時為宜,飯前只宜喝少量的湯,飯后可多喝點,尤其是兒童。喝湯時要吃些“湯渣”,以獲得蛋白質和膳食纖維。此外,煲煮兩小時的湯,肉類蛋白質口感正好。
誤區二 早餐:一盅兩件
廣東人飲茶之普及,讓外地人驚訝不已。早茶、午茶還有晚茶,一盅(茶)兩件(點心)更是老人們早餐的特色。許多老廣東,把茶樓的一盅兩件作為固定的早餐,這樣吃法是不科學的。茶樓的早餐特點是兩多三少,即谷類和甜食多,煎炸和肥膩多,蔬菜少,水果少,優質蛋白少,其營養素的種類和數量均不能滿足上午的營養需要。高溫煎炸含較高的脂肪,既破壞食物的營養成分,還可能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再就是,早晨空腹大量飲濃茶,會傷及胃。
誤區三 食不厭精
廣東飲食素來講究新鮮、清淡、精致、細膩。新鮮、清淡是好的,但食物太精細就不好了。天天吃精制大米,缺乏B族維生素、膳食纖維和礦物質,與面粉、雜糧和豆類相比,大米中的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的含量都低。科學的吃法是,每日應有三分之一的主食是面粉類,每周至少吃兩三次雜糧和豆類。
飲食玩 “替身”,不當且傷身
由于對飲食營養缺乏正確認識,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飲食誤區,該如何避免呢?
常常只吃喜歡的,或者自認為有營養的食物,把另一些不感興趣的食物束之高閣,這樣的飲食 “替身”是不少人都存在的誤區。
“替身”之一,水果代替蔬菜。許多人以為,只要每天吃些水果,不吃或少吃蔬菜也無妨。這種看法有失偏頗。雖然蔬菜和水果都是維生素、礦物質的來源,但含量有較大差異。以菠菜為例,其維生素C含量可比蘋果高十倍,鐵含量高八倍,鈣含量高20倍以上。再者,蔬菜中特有的植物粗纖維能刺激腸道蠕動,起到助消化、防腸癌的作用。
“替身”之二,畜肉代替魚肉。只吃豬肉,少吃或不吃魚肉是多數漢族人的習慣。雖然兩者的蛋白質含量和吸收率差異不大,但脂肪的構成卻有很大差異。魚的脂肪含有較多的某種多不飽和脂肪酸,這種脂肪酸對兒童的大腦發育和預防心血管疾病起著有益的作用。而畜肉,尤其是牛羊肉,脂肪酸以飽和為主,過多攝入不利于健康。
替身”之三,營養品代替天然食品。很多人越來越重視營養,這是好事,但濫用營養品,好事就變成壞事。把蛋白粉當飯吃,把維生素當水果和蔬菜,認為吃了這些營養品,身體就會長保健康。更有不少人認為,維生素類藥物對身體有益,多吃點無妨,實則不然。例如,長期服用維生素A、D丸可發生中毒,大量的維生素C與腎結石形成有關。加強營養,原則上應從飲食調節入手。如果飲食不夠,確需補充時,應該由相關專家給予建議,切不可濫補。
“替身”之四,昂貴的代替便宜的。貴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比方說,昂貴的魚翅,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膠原蛋白的氨基酸構成不全面,跟人體需要的氨基酸構成不甚符合,遠不如雞蛋、牛奶中的白蛋白、球蛋白營養價值高。與其吃魚翅攝取那一點膠原蛋白,還不如吃雞蛋喝牛奶吸收白蛋白、球蛋白來得有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