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太愛孩子的父母總是很好說話,孩子要什么都答應,在不知不覺間縱容了孩子。有一天要是不能滿足孩子的要求,就發現孩子變得特別逆反,輕則哭鬧,重則離家出走。而另外一種家長對孩子的縱容,更多的是為了讓自己良心上安寧。卻不知道這樣的行為只會帶來更嚴重的后果。那么,這錯位的一切,還能糾正嗎?
有的孩子早已經習慣了頤指氣使﹑隨心所欲地做事情。上學時候,總是因為一點小事,就莫名其妙地非鬧著轉學。而往往等家長終于幫孩子找到了新的學校,錢也交了,手續也辦了,他又改變主意,不轉了,回到以前的那個學校去讀書。家長只好依從,可是剛剛堅持了幾個月,孩子又不讀了,說要去打工,誰也攔不住他。家長被弄得焦頭爛額,他們就弄不明白了,這孩子從小學到初中一直都是很聽話的,他要買什么我也都滿足他。一家人一直很和睦,為什么現在變成這樣了呢?
面對類似困境的家長們要反思一下了,孩子小的時候,你是不是經常說話不算數?是不是經常把答應孩子的事忘得一干二凈?你要是以后不滿足孩子的愿望和要求,要是還說話不算數的話,孩子轉三十個、五十次學校都有可能。首先你要把孩子的基本愿望和要求要給予滿足,并且要說話算數,否則他就老在懲罰你。
孩子大了以后,家長有很多東西滿足不了孩子,孩子就會覺得過去要什么給什么,你為什么現在不滿足我了?你不滿足我就是對我不好了,因此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定規定、定契約,從小就定契約,大家都按契約去辦,有契約的話,孩子心中就有數。我每個月能得到什么,我什么時候可以玩,什么時候可以學習,什么時候可以交朋友,什么時候可以上網,他心里都很清楚。在家里他能獲得適當的滿足。所有這樣的孩子都不可能離開家庭,因為家是他的一個生存環境,在家里他可以得到各種各樣的滿足,他當然不會走了。
如果說一般家庭滿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習慣了有求必應,養成了不好的行為習慣的話,那么另外一種家庭的家長對孩子的物質獎勵就有補償的味道在里面了。而家長送出的物質補償,未必就能撫平孩子心靈的傷痕。相反,用物質補償精神,長期的不對等,可能導致親子關系的錯位,一錯再錯。
情景再現
朱女士:我的女兒平時很乖很乖,乖的讓我有一點擔心。我吧,可能因為平時心情不太好,有些事情她很乖,但是我還是很喜歡打她,她越哭我就越打。不知道我這樣打她會不會影響到她以后?
周教授:假設哪一天你的丈夫在同事家撒酒瘋,你敢不敢打他呢?假如你的同事哪一天在你們家喝酒罵你,你敢不敢打他?為什么你不打同事,不打丈夫,而你最親的女兒你要打她呢?我來告訴你,你打女兒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你心中充滿了對某些事情的怨恨;第二打女兒是安全的,一方面是女兒不會還手,另一方面是女兒會容忍你,你如果打別人,別人會還手,而且不會容忍你。所以說你就會把你生活當中的一些不滿怨恨,全部發泄到你孩子身上。
朱女士:但是后來我覺得心里不舒服嘛,比如說帶她出去,她要求什么呢,我可能會滿足她,能做得到的東西盡量滿足她,這樣呢,我會不會又做錯了?
周教授:這個也做錯了。過去老打她,打了她現在很內疚,孩子要什么,就補償給他,從一個極端又走到另一個極端。
朱女士:用什么的方式可以讓她恢復過來?怎樣才能撫平她心里的障礙?
周教授:兩條:第一條,永遠不要再打孩子;第二條,也定一個規矩,每個星期天或者星期六,你可以拿出半天時間陪孩子出去玩。讓你天天出去玩,這也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定一個規矩,好嗎?
朱女士:好的。
周教授:只要開始承認自己做錯了,她就開始進步了,這個媽媽就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