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睡眠的環境
新生兒睡眠的環境安排非常重要,有些父母為了夜間便于護理和給新生兒喂奶,而在房間內通宵開燈,這對新生兒的健康不利,也影響新生兒建立白天醒夜間睡覺的良好習慣,因此,要為新生兒創造一個晝夜有別的環境,以適應新生兒體內的自發的內源性晝夜變化節律,保證新生兒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新生兒的生長發育。
新生兒睡覺的小環境也非常重要,新生兒應該獨立地睡在自己的小床上。有的媽媽怕新生兒冷,而與大人同睡一個被窩,甚至摟在懷里睡覺,這種做法極不科學,一來大人和孩子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二來這樣睡覺是很危險的,由于在同一被窩中睡覺溫度較高,新生兒的體溫也會隨之上升,致使大量出汗,很容易發生脫水和缺氧而窒息。也有的是讓新生兒含著媽媽的乳頭睡覺,胖大的乳房會將新生兒的口鼻堵起來,也會造成窒息。有個別的母親疲勞之后將胳膊或身體搭在新生兒的臉上,而使新生兒發生窒息,甚至死亡,尤其在冬季這種意外時有發生。
新生兒睡覺的姿勢
讓新生兒采取什麼樣的的姿勢睡覺最好?在正常情況下,大部分新生兒是采取仰臥睡覺姿勢,因為這種睡覺姿勢可使全身肌肉放松,對新生兒的內臟,如心臟、胃腸道和膀胱的壓迫最少。但是,仰臥睡覺時,因舌根部放松并向后下墜,而堵塞咽喉部,影響呼吸道通暢,如再給新生兒枕上一個較高的枕頭,就會更加加重呼吸困難,此時應密切觀察新生兒的睡眠情況。最好不要采用俯臥位睡覺,因為這個時期的新生兒還不能抬頭、轉頭、翻身,尚無保護自己的能力,因此,俯臥睡覺容易發生意外窒息。另外,俯臥睡覺回壓迫內臟,不利于新生兒的生長發育。
由于新生兒的胃呈水平位,胃的入口賁門肌肉松弛,而出口幽門肌肉較緊張,當新生兒吃奶后容易溢奶,嚴重的可以將溢出的奶汁吸入氣管中而發生窒息,因此,對這些新生兒在喂奶后,可讓新生兒右側臥,在0.5-1小時后,即可平臥。
新生兒睡覺時間
剛出生7天內的新生兒大部分時間是在睡覺,良好的睡眠有利于新生兒的生長發育。至于新生兒應該睡多長時間,這是媽媽們最關心的問題。一般來說新生兒睡覺時間大約在每天20個小時左右,但有個體差異,大部分新生兒在吃飽之后,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中,大部分時間是在睡覺,而也有一些新生兒睡覺較少,只要他沒有其他毛病,就可以不用擔心。新生兒睡覺多少和新生兒的氣質也有一定關系,溫和型氣質的新生兒睡覺較多且有一定的規律,并很容易入睡,醒來也很少吵鬧。
新生兒睡眠不安、哭鬧的原因
當新生兒睡眠不安、哭鬧時,應當仔細查找原因,最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種情況:
因睡眠環境太熱而使新生兒睡眠不安,如室溫過高、包被裹的太緊、衣服穿的過多或蓋的被太厚等,使新生兒極不舒服甚至體溫上升,此時只要將室內溫度降下來,或將包被松開就可以解決問題了。與此情況相反的是對新生兒保暖不足,室內溫度過低,尤其是在冬季無條件取暖的地區更容易發生,新生兒的體溫可以不升,手腳冰涼,哭鬧不安等,此時可采取一些簡易的保暖措施就可以解決了,如調高室內溫度、用熱水袋或熱水瓶放在新生兒被褥外面取暖,也可將新生抱起來與母親的胸腹部直接接觸來取暖,也是很好的辦法。
當新生兒大小便后將尿布被褥弄濕,也可使新生兒身體不舒服,即便是使用“尿不濕”也會使新生兒不舒服,只要將濕尿布換下來,換上干爽的清潔尿布就可以了。
新生兒在睡夢中饑餓了也會哭鬧不安,喂喂奶,吃飽了很快就又入睡了。僅有個別的新生兒是因先天性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引起的夜間哭鬧和不安,這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時因維生素D不足而引起的鈣不足,使得新生兒體內也缺乏鈣導致神經興奮性增高,引起夜間驚哭,這需要請醫生來解決。
新生兒患有尿布疹、濕疹、皮膚糜爛等情況時,也是引起新生兒哭鬧不安的原因。
當新生兒睡眠不好時,有哭鬧不安的情況出現時,應仔細尋找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就可以了。如果實在查找不到原因,采取一定的措施后仍無濟于事,這可能與新生兒的氣質有關,那就需要母親仔細觀察,如何順應他的生活規律,使他安靜下來,不妨常常抱抱他,與他“說說話”,撫摸一下他的頭部、身體等,使他產生一種安全感,可能會好一些,這樣母親就要辛苦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