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發現,除了父母的基因,父母的生活經歷也可能影響孩子的基因構成。飲食、壓力等環境因素都可能產生生物結果,在不改變基因序列的情況下遺傳給后代。
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報道,早在查爾斯?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半個世紀之前,法國學者讓-巴蒂斯特?拉馬克就提出了他自己的進化理論。這一理論的基礎觀點是,個體的生活經歷可以傳遞給后代。在當時,拉馬克的理論遭到了大多數人的忽視或嘲笑。但現在研究發現,環境因素可能對生物造成影響。例如一些癌癥和肥胖癥等疾病具有家族特性,但在基因學方面找不出可識別的原因。
同時,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的邁克爾?米尼和同事還發現,不受母親重視的新生小鼠在成年后更加膽小,而且這些小鼠身上某些與壓力反應有關的DNA甲基化程度比正常水平高得多。DNA甲基化過程決定了哪種基因被激活,哪種基因被抑制。
一些科學家在研究精神分裂癥患者時還發現,研究對象的DNA甲基化異常不僅限于他們的大腦前皮層,也存在于他們的精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