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福利视频/中文天堂最新版在线精品/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鸭子/www.俺去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關閉窗口

讓寶寶“笑”的秘方

作者:王曉芳 來源:育嬰中國 發布時間:2009年07月23日

        最近,天氣多變,病孩猛增。生病之后,寶寶突然性情大變,乖巧的寶寶儼然成為“小惡魔”;開朗的寶寶卻成為“鋸嘴葫蘆”……記者在不少育兒論壇上發現,孩子病后性情180度大轉變,常常把家長弄得一頭霧水、不明就里。為此,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主任施嬰嬰教授特別提醒家長,即使是天真爛漫的孩子,也會得“心病”。病后“性情大變”往往是孩子得“心病”的征兆,細心家長需及早發現。

  家長傾訴1:“伶俐寶寶”變成“嬌貫大哭包”

  雖然女兒剛一歲半,但自出生以來,就大大小小生了好幾次病。起初,因為不會說話,每次生病女兒都會因為不適哭啞嗓子。因此,一聽到哭聲,父母總會想方設法滿足寶寶各種需求。幾次下來,媽媽發現問題了:“每次女兒病愈后,就格外任性,還越來越嬌氣!”

  這幾天情況尤甚,女兒非但一定要在媽媽懷里才肯入睡,如果想把她放回小床,女兒就立即哭鬧、耍脾氣,直到重回媽媽懷抱為止。為讓女兒睡好覺,媽媽不得不犧牲睡眠時間,結果整日疲憊不堪。

  [專家釋疑]千依百順造就“任性寶寶”

  像上述這樣的例子很普遍,不少家長都曾遇到過,甚至還有家長反應:孩子病愈后格外任性,稍有不滿就“耍無賴”、“大吵大鬧”。

  “孩子在生病期間,大人百依百順,事事由著孩子,無形中助長了任性;待病情好轉后,孩子仍然企求得到父母的這種關心。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會撒嬌、發脾氣!”施嬰嬰主任解釋說:“其實,孩子任性、粘人并非病愈后才出現的;相反,早在患病期間,這些‘苗頭’就已有所表露。只不過因為家長更關注孩子的健康,一味將這些任性的‘苗頭’歸因于孩子身體不適,而忽視了對行為的糾正,在無形中助長了孩子的‘脾氣’;待孩子痊愈后,家長才發現,原來的‘小天使’竟變成了‘小惡魔’。”

  [專家支招]行為糾正切勿操之過急

  專家提醒家長,對病孩的關愛并非意味著無條件滿足。當然,考慮到孩子此刻正遭受疾病,家長在拒絕的同時,還應適當給予孩子一些其他合理“補償”。此外,不少父母在孩子生病期間表現得千依百順,但一等孩子病愈,又格外嚴厲。殊不知,這種突兀的情感轉變,對孩子相當“殘忍”。只要不是原則上的大問題,不要立刻與“病后小惡魔”短兵相接,不妨再‘縱容’一段時間,讓孩子在情感上有一定時間的延續。待身體完全康復后,再進行適當約束和管教,孩子才能有足夠心理、生理準備。

  家長傾訴2“開朗寶寶”成“羞答答的玫瑰”

  2歲茹茹一改往日開朗,最近變成了“羞答答的玫瑰”。一有陌生人和她說話,就連忙把臉蛋埋進媽媽懷里。不論怎么勸說,就是不肯再露出小臉。對茹茹的變化,媽媽有些摸不著頭腦。她感到奇怪:原本茹茹開朗可愛,是遠近聞名的“開心果”。可自從上月住院后,就性情大變,不但一見到陌生人羞澀不已,平時連對媽媽都“三緘其口”。

  [專家釋疑]寶寶性格突變源于“心病”

  專家表示,孩子生病后,會隨著環境突然變化,性格也隨之發生改變。生病后,通常父母會把孩子帶到醫院看病,醫護人員對他進行檢查或護理,比如:聽診、觸診等檢查,打針、補液等治療,對孩子都是種不良刺激,使他(她)產生恐懼感。一旦孩子離開父母被迫住院,在醫院這個新環境里很容易感到“人地兩生”,產生孤獨感和不安全感。2至3歲的孩子住院后會表現出退化現象,比如:啼哭、吵鬧、煩躁、遺尿、拒食或悶悶不樂等,而6至7歲的孩子則會感到害怕、恐懼、焦慮不安等。此外,因為害怕被家長遺棄,孩子還會常撒嬌、挑剔等。

  [專家支招]三招助寶寶遠離“心病”

  1、提高病兒適應能力:以孩子易懂的方式講明生病緣由,告訴他到醫院看病、治療的重要性,減輕其心理負擔,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治療,幫助他逐漸適應陌生環境;

  2、培養孩子自理能力: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疾病恢復情況,要求他達到同齡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這對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保持樂觀情緒、縮小與健康孩子的心理差距非常必要;

  3、豐富病兒精神生活:孩子生病后活動空間減少,可根據他的年齡創造不同條件,為他創造適當的游戲、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