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創意+可行的做法
創意,指的是新的概念想法;創造力,指的是執行這種概念想法的能力。
創造是以過去沒有使用過的方式來看待任何事物,或賦予舊事物新意義。創造包含有三個部份:一是高度的觀察力,從生活中辨別出可能會忽略的;二是高度的聯想力,用有意義的方式串連所觀察的事物;三是表現出新結果的勇氣。
創造力的殺手
個人的人格、習慣、態度、環境等因素常常會成為創意思考的障礙,其中最常阻礙孩子創意的三大點是:父母的負面心態、習慣、沒時間放松下來想一想。
父母的負面心態
一個兩歲半的小女孩把一個空盤子放到爸爸的面前,跟爸爸說:“給你吃?!苯Y果爸爸的回答是:“盤子空空的,你要我吃什么?”小女孩說:“你可以假裝吃呀!不用真的吃。”
一個有創意的爸爸,當時應該會回答:“你做了什么樣的菜給我吃呀?讓我來仔細看看!好棒喔,怎么這么香,你能不能告訴我你到底放了什么好菜?”“你能不能再幫我做一碗湯呢?”這樣不僅認同了孩子的想象力,并且用開放式的問句引導孩子做更深一層的想象,讓孩子再次發揮他的創造力,思索出不同的菜色組合。
有創意的父母才能培養出有創意的孩子。爸媽們可以自我審視一下,你是否每天都會產生并運用新的創意?你會去參加跟自己所學無關的課程或會議嗎?你是常問“如果……”之類問題的人嗎?或是你常常說出下面列出的12句話呢?
上面這幾句話,在我們的生活中算是很常見的“潑冷水”話語,完全否定了思考其它方式的可能性。很多父母不自覺地用負面話語看待所遇到的人、事、物,但孩子是白紙,看到聽到的任何話語,都會在孩子的心里產生影響。
習慣
任何事情,不管它原先的處理方式是多么地有創意,只要一旦成為習慣,就會反過來變成扼殺我們創意的來源。很多父母用自己的習慣去教育孩子,并堅持孩子要依照父母的方式去生活。例如父母早上自己習慣起床先去刷牙、洗臉、換衣服、化妝、整理頭發、吃早餐,就會要求孩子趕緊去刷牙、洗臉、換衣服,再去吃早餐,若是孩子還沒換衣服就先吃早餐,大概就可以聽到媽媽在餐桌上罵人了:“為什么衣服都還沒有換?動作這么慢!”
有些父母每天走一樣的路線上下班,于是帶寶寶出去在家里附近散散步的時候,也都是走一樣的路線來回。其實換個不同的方向或路線,說不定會看到不一樣的景色。這么做除了對孩子是不同的感官刺激,更重要的是培養寶寶嘗試的心理,當他(她)勇于嘗試時,就不會養成自我設限的思考習慣。
沒時間放松下來想一想
創造力并不是無中生有的魔術。很多人常常說他們很忙,一大堆事情等著馬上去做好,抱怨著沒有時間好好的思考。實際上,不愿意花時間去想新方法的態度,也是一種習慣。我們如果愿意多花點時間,去想出不一樣的做事方法,自然就會幫我們節省很多做事時間。
我們常常不自覺地就像鋸木工人一樣,陷入下面的困境之中:面對堆積如山的木材,鋸木工人一直不停地鋸木頭,完全不敢休息,因為木頭實在太多了,只能將時間全數花在鋸木頭上,不能浪費,沒有時間想其它的方法或將鋸子磨利,于是斧頭越來越鈍,效率越來越差。很多人面對問題時就像鋸木頭工人一樣,不愿意投資額外的時間去磨利他們的創造力。
“創造力”這件事情本身的目的是要從過往的生活經驗中,讓我們找出對未來有幫助的地方。創造力豐富的人,生活角度會越來越廣,于是生活態度會越來越美好。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活動都可以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例如跟孩子一起看完電影之后,買個電影原聲帶回家聽,聽的同時跟孩子一起回憶,在腦海中重現電影的情節畫面;喜歡聽故事的孩子,可以試著朗讀幻想性的兒童故事,讓孩子的想象力一起進入超現實的環境中;喜歡動手做東西的孩子,可以帶著孩子做一些理論少、創意高的活動,如插花、變化發型、手工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