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多變,寶寶腹瀉的病例也呈高發趨勢。一歲的麗麗便是其中之一,治療了幾天仍不見好轉,麗麗媽開始懷疑醫生的能力,卻被醫院告知要給麗麗的糞便做真菌培養。“醫生說可能是真菌性腸炎,這到底是什么???”
于力介紹,真菌性腸炎多見于2歲以下嬰幼兒,起病可急可緩,表現為有長期粘液樣腹瀉、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由于臨床上較為少見,該病很容易和普通腸炎混淆,甚至可能被誤當成感冒發燒的癥狀治療,但使用廣譜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往往久治不愈,只有口服抗真菌藥物才能達到療效。
“真菌性腸炎的臨床癥狀是大便次數增加,為黃色稀水便、泡沫多、有粘液、有發霉氣味,有的像豆腐渣樣,嚴重的可見膿便或膿血便,可有低熱、嘔吐、腹脹及腹痛。”于力說,“由于真菌性腸炎是由白色念珠球菌感染所致,分泌物往往可見白色,和一般腹瀉就有所區別,而另一個特點是腹瀉和便秘可交替出現,同時患者肛門周圍可見一塊塊豆腐渣樣物質。”
真菌性腸炎和普通腸炎的治療迥然不同,后者多由細菌感染引起,用點抗生素就好了,而真菌性腸炎是由真菌侵入腸道所致,只有抗真菌藥才能對抗它。由于臨床上較為少見,真菌性腸炎常被誤診為普通腸炎或當成感冒引發的腹瀉治療,那么就可能過度使用廣譜抗生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其結果是不但沒有療效,反而會使機體和組織的抗病能力進一步減弱,或導致腸道菌群更加失調,以至拖延病程、加重病情。
于力說,鑒于濫用抗生素和激素可誘發真菌感染,如果孩子在發生長期粘液樣腹瀉之前曾經有過發燒、感冒、肺炎等病史,就可以懷疑患真菌性腸炎的可能。而腹瀉伴有口腔感染特別是鵝口瘡的孩子更要高度重視,因為鵝口瘡也是由真菌感染引起,而真菌可通過消化道侵入腸道,從而導致真菌性腸炎。另外,父母或家人患有灰指甲、腳氣病等真菌性皮膚病,也可能通過接觸導致孩子患病,尤以月子里的小嬰兒多見。
一旦確診真菌性腸炎,應口服抗真菌藥物及在肛門處外擦抗真菌軟膏。父母在家也可用高錳酸鉀兌水(通常是在一盆水里放一至兩粒高錳酸鉀),能有效緩解腹瀉對孩子肛門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