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體活動:患肢活動減少,這在給嬰兒換尿布時最易發現。
◆體征:患肢股動脈減弱或消失,內收肌緊張痙攣。
先易后難+因人而異=治療原則
在確立治療方案前應當科學診斷并確定兒童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的具體類型。可在觀察癥狀的基礎上輔助其他一些檢查方法,比如分髖試驗陽性(僅適用于新生兒檢查)、B超測定α及β角 (適用于4個月以下新生兒)、X片檢查 (適用于4個月及以上新生兒)。
除此以外,未經及時治療的患兒會在兒童期表現為行走搖擺、跛行步態、臀部后凸、腰椎前弓加大、兩下肢不等長等異常表現。若行X線骨盆片,可見股骨頭偏小且不在髖臼內,髖臼指數增大,股骨頸干角變直加大等。因此,即使對于已開始進入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兒童,也不能馬虎大意或疏于該病的預防。
專家強調,疾病治療應當及早開展,比如自產院接生時,就開始檢查新生兒髖關節的外觀、周邊皮紋、肢體活動等,一旦確診后即開始治療。一般來說,患兒年齡愈小,治療方法愈簡便。必須注意的是,兒童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的治療原則是先易后難,具體措施如下:
①對于6個月以下的新生兒,可用Pavlik吊帶治療。
②對于6-12個月的新生兒,可用蛙式支具。
③對于1歲-2歲左右的患兒,常用手法復位,蛙式石膏固定或相應的蛙式支架固定。
④對于2歲以上的脫位患兒及手法復位失敗的患兒,應手術治療。手術前應結合患兒的具體情況確定個體化的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