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基因一向被認為是先天確定、不可改變的,但最近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的基因學家卻研究發現,母愛可能足以改變我們的遺傳密碼,這種變化還可以遺傳下去。那么———
最近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的基因學家在研究中控制母老鼠舔舐新生小老鼠和為它們梳理毛發的時間,最終實驗結果表明享受到母親更多照顧的小老鼠更加膽大且更愛冒險。實驗還發現,母親的照顧之所以起作用,是因為它改變了一種控制大腦對壓力反應的基因的表達。 這種基因變化導致大腦中的海馬長出更多的壓力受體,減少身體對壓力的反應。隨后的實驗顯示,這種基因變化是持久的,甚至可以遺傳給后代。
英國《衛報》由此稱,這一驚人發現意味著,我們的遺傳藍圖不是在出生之前就確定下來的,我們的身體能夠改變生物學指令,使我們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而不是等待數百萬年的進化去適應。
由此而發,母愛真的可以改變我們的遺傳特質嗎?母愛對于一個人的真正影響究竟多大?
人的生物特質和蛋白質有關
對于母愛是否會影響到一個人的遺傳基因,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王君暉表示,目前生物學界認為,DNA序列是不可能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發生改變的,除非發生自發性或誘發性突變。由此看來,母愛并不能改變我們的基因。
但王君暉也介紹說,從DNA到信使RNA,再到蛋白質的這一生成過程中,同一基因序列會有多種成熟方式。面向同一序列,如果編輯方式不同,那么其表現結果也就不同,這正是日益興起的表觀遺傳學所著力研究的內容。簡單而言,基因是不可改變的,但同一基因可產生的多種蛋白質是可以改變的。眾所周知,人體絕大部分的生物功能都和蛋白質有關,不僅如此,蛋白質可能還和人們的性格等存在一定關聯。由此可以推論,即使我們不能改變遺傳基因,但也可以改變基因的表現形式———蛋白質,并最終改變一個人。
外界因素推動個人多向發展
具體談到遺傳與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時,王君暉認為,遺傳是內因,環境是外因,基因是不可改變的,但加工方式是可以改變的。對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遺傳特質是先天決定的,但什么特性能夠顯現出來,這是后天的作用。
后天環境因素包括很多:家庭經濟條件、社會氛圍、父母教養方式、求學經歷等,這些都可能對一個人產生很大的影響。多年研究已經表明,嬰幼兒時期是一個人發育、成長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所經歷的撫養、教育會直接影響其今后的發展。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一個人的過去決定了他的現在。他認為,5歲之前的經歷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
科學研究表明,所有的溫血動物一生下來就有被觸摸的要求。國外調查曾發現,出生后即被遺棄,在育兒院里成長的嬰兒身體狀況一般比較差,此后出現的心理問題和行為障礙也更多,如果在嬰兒期增加對他們的撫摸、哄拍,便可以有效改善這一狀況。在心理學家看來,并不是觸摸本身改變了什么,而是觸摸所傳達的愛,這種愛帶給嬰兒安全感和滿足感,使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