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副流感病毒之某些腺病毒及肺炎支原體也可引起本病,最近發現人類偏肺病毒(HMPV)也是引起毛細支氣管炎的病原體。
毛細支氣管炎:
毛細支氣管炎(bronchiolitis)是由多種致病原感染定期急性毛細支氣管炎癥,以喘憋、三凹征和喘鳴為主要臨床特點。臨床上較難發現未累及肺泡與肺泡間壁的純粹毛細支氣管炎,故國內認為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肺炎,有人稱之為喘憋性肺炎。
毛細支氣管炎的病因:
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引起,副流感病毒之某些腺病毒及肺炎支原體也可引起本病,最近發現人類偏肺病毒(HMPV)也是引起毛細支氣管炎的病原體。
毛細支氣管炎的病理生理:
1、發病機制
研究較多的是免疫學機制,幾個事實可以表明在RSV引起的毛細支氣管炎的發病機制中存在免疫損害:
①恢復期的毛細支氣管炎嬰兒的分泌物中發現有抗RSV IgE抗體;
②近來對感染RSV的嬰兒與動物模型的研究表明在RSV感染時有大量的可溶性因子的釋放(包括白介素、白三烯、趨化因子)導致炎癥與組織破壞;
③經胃腸道外獲得高抗原性、非活化的RSV疫苗的兒童在接觸野毒株RSV時比對照組更容易發生嚴重的毛細支氣管炎。
目前認為具有過敏體質者,發生RSV或其他病毒感染時,更易于引起毛細支氣管炎,毛細支氣管炎患者日后發生反復哮喘發作,甚至效果哮喘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2、病理
毛細支氣管上皮細胞壞死和周圍淋巴細胞浸潤,粘膜下充血、水腫和腺體增生、粘液分泌增多。毛細支氣管狹窄甚至堵塞,導致肺氣腫和肺部不張,出現通氣和換氣功能障礙。
毛細支氣管炎的癥狀體征:
本病僅發生于2歲以下小兒,多數在6個月以內。喘憋和肺部哮鳴。呼吸困難可呈陣發性,間歇期呼氣性哮鳴消失,嚴重發作者,面色蒼白、煩躁不安,亦口周和口唇發紺。全身中毒癥狀較輕,可無熱、低熱、中度發熱、少見高熱。體檢發現呼吸淺而快,60—80次/分,甚至100次/分,伴鼻翼扇動和三凹征;心率加快,可達150—200次/分,肺部體征主要為喘鳴音,叩診可呈鼓音,喘憋緩解期可聞及中、細濕羅音肝脾可由于肺氣腫而推向肋緣下,因為可觸及肝臟和脾臟。由于喘憋,PaO2降低,PaCO2升高,SaO2降低而致呼吸衰竭。本病高峰期在呼吸困難發生后的48—72小時,病程一般約為1周至2周。
以上是關于毛細支氣管炎的一些情況,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此病好發于小兒,家長朋友應注意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