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福利视频/中文天堂最新版在线精品/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鸭子/www.俺去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關閉窗口

關注小兒傳染病預防

作者:黃群 來源:育嬰中國 發布時間:2009年05月09日

         這幾天,隨著安徽阜陽手足口病(EV71感染)患病數的上升,人們對小兒手足口病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許多家長迫切希望了解有關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識。其實,春末夏初要預防的小兒常見傳染病不只是手足口病,為此,小兒傳染病專家講解幾種常見的小兒傳染病防病知識,以供廣大讀者參考。

  春末夏初,是百花爭艷、瓜果飄香的季節,也是小兒外出活動、茁壯成長的季節。隨著氣溫逐漸升高,雨水增多,各種病原微生物、昆蟲開始滋生和繁殖,因此,人們被感染后發生傳染病的機會也會增加。

  發熱出疹性疾病

  1、麻疹。俗稱出疹子,自古以來一直是威脅我國兒童生命的常見傳染病。自1965年起全國普遍采用麻疹疫苗進行預防,發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下降,但近年來有些地區仍有流行或發病。引起麻疹的致病原稱麻疹病毒。病兒通過噴嚏、咳嗽、講話或哭吵經呼吸道直接傳播。但并不是每一位接觸過麻疹患者的人都會被傳染發病,只有那些易感者,即未接種過麻疹疫苗,也未患過麻疹,無抗麻疹病毒免疫力的人才會被傳染,大多為5歲以下兒童。

  麻疹是完全可預防的疾病。我國初次接種麻疹疫苗的年齡是8個月、18個月,7歲時需要再加強免疫接種,對那些當地有麻疹流行又未出過麻疹者應再加強注射1次,這樣大于95%以上的接種兒童可獲得有效免疫,而不會患麻疹。

  2、水痘(俗稱出痘、水花)。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該病多見于小兒,在許多地區每年都有流行,少數病情嚴重的可伴有并發癥。目前,我國已制成水痘減毒活疫苗,并開展免疫接種,使發病人數明顯下降。

  病毒通過水痘病人咳嗽、打噴嚏、講話等飛沫傳播,也可經被皮疹內容物污染的衣被和用具等接觸傳播。水痘是一種較輕的疾病,很少有并發癥,大多能很快自愈,一般不需要服用藥物。當病兒體溫較高時,可對癥處理。

  3、手足口病。通常由腸道病毒中的柯薩奇病毒、EV71引起,以往每年都有發病,3-4月開始,6、7月達到流行高峰。主要侵犯兒童,臨床以手、足、口出現水皰為特征。

  該病是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的。患兒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被患兒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可通過日常接觸傳播,接觸被病毒污染的食品或水源,可經口傳播。潛伏期2-5天,短約12-24小時。開始為口痛、厭食、拒吃及發熱。然后在口腔和皮膚出現水皰疹或潰瘍。咽喉損害開始為小的周圍繞以紅暈的1-3mm直徑水皰,不久在軟腭、頰黏膜、舌、齒齦出現類似損害,水皰迅速破裂形成糜爛和潰瘍。皮疹常發生在手指和足趾背、側面,特別在指甲周圍,但也有波及手指屈面和掌趾,或大腿內側。先見斑丘疹,后轉為呈卵圓形周圍繞以紅暈小而清晰的水皰,有時排列成線形,水泡直徑大約3-7mm,皮疹數少僅幾個多至幾十個,2-3天后吸收,4-7天后消退。極少數被EV71感染的危重病兒,尤其是2歲以內病兒會出現持續高熱,病情發展迅速,在發病后3-5天內發生嚴重并發癥,如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暴發性心肌炎等引起死亡。

  一旦明確診斷后即應將病人隔離至皰疹干癟為止。病人的餐具、衣物、玩具煮沸,暴曬,居室通風消毒。平時應勤洗手、曬太陽、多通風,加強體格鍛煉,增強機體免疫力,避免勞累、受涼等致免疫力下降的因素,就能夠避免被感染手、足、口病。

  腸道傳染病

  1、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俗名“赤痢”,兒童發病最高。細菌存在于病人的腸道內,隨糞便排出體外,這種糞便污染水源、食物等,常造成菌痢的流行,如果小兒直接與病人接觸,或進食被帶細菌的食物,都可被傳染。一般的細菌性痢疾,病兒不必住院治療,只要隔離至臨床癥狀消失,飲食宜少渣、忌油、進易消化流質或半流質,不宜喝牛奶,以減少腹脹,鼓勵多飲水,高熱予退熱劑,可選用有效抗菌藥物控制疾病。發生高熱、抽搐、昏迷時,要警惕中毒性菌痢,必須及時送醫院搶救治療。

  2、細菌性食物中毒。細菌性食物中毒就是患者進食了被細菌或者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所引發的急性中毒性疾病。臨床特點是突然發病,嘔吐、腹痛和腹瀉,甚至抽搐、昏迷、最后死亡。常見細菌性食物中毒有:沙門菌、嗜鹽菌、葡萄球菌、肉毒。當你懷疑病兒有可能為食物中毒時,必須收集好可疑食物、嘔吐物、糞便,隨病兒一起去醫院進行化驗,以利于醫生及早做出正確的診斷和對癥治療。

  3、傷寒、副傷寒。由傷寒或副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通過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經口傳播。細菌經口進入消化道,在腸道引起嚴重病變,再侵入血液釋放出內毒素;并可由血循環帶到其他組織器官,如淋巴結、肝、脾、骨髓等,在此引起病變。小兒被傷寒細菌感染后起病較急,高熱持續5-7天。重癥病兒常并發中毒性心肌炎、傷寒肝炎,少數并發腸出血、腸穿孔、膽囊炎及中毒性腦病等。

  預防上述腸道傳染病的重點是加強飲食、飲水衛生和糞便管理,不吃不干凈、腐敗、變質的食物;不暴飲暴食;不進食未經合理烹調制作的食物。應培養小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在傷寒流行地區,小兒應接種傷寒、副傷寒混合疫苗,以預防被感染發病。

  流行性乙型腦炎

  簡稱“乙腦”,是由乙型腦炎病毒引起的經蚊蟲傳播的急性傳染病,10歲以下兒童發病為主,尤以2-6歲患病率最高。

  乙腦病毒存在于病人和受病毒感染的動物(如豬、馬、牛、羊、雞、鴨等)血液中,蚊蟲作為乙腦的主要傳播媒介,當蚊蟲叮咬并吸取病人或帶病毒的動物血液再去叮咬健康人時,乙腦病毒就經皮膚進入其血液循環系統。發病與否主要取決于人體的免疫力及其防御機制,當人體抵抗力強時,病毒很快被殺死,臨床不出現癥狀,成為隱性感染,并獲得終身免疫力。如病人抵抗力低,感染的病毒量大且毒力強,就會引起發病而出現臨床癥狀。

  小兒被感染后,經10-15天潛伏期開始發病,起病急,突發高熱、頭痛、嗜睡,或有噴射性嘔吐,2-3天后病情加重。體溫高達40℃以上,逐漸出現昏迷、驚厥、頸項強直等癥狀。嚴重者很快出現呼吸不規則,口唇發紫,四肢發冷,肢體強直,肌張力增強,甚至呼吸停止,心臟驟停。由于乙腦病兒腦子受損害程度不同,病情亦不相同,輕者一周左右恢復,重者需兩周或更長時間的搶救,即使能生存下來,常會留有嚴重后遺癥,如失語、癡呆、肢體癱瘓等,對兒童的身體健康危害極大。

  預防乙腦主要是做好預防接種和防蚊、滅蚊工作,在乙腦流行前一個月接種疫苗,對象:1歲初種,2歲與6歲各加強一劑,連續三次加強后不必再注射,可獲得持久免疫力。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