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抽動癥、多動癥是近年來發病率迅速上升的嚴重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的心理障礙性疾病。西方國家已研究了一百多年,主要采用神經阻滯劑和精神振奮劑治療,副作用很大,嚴重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而我國研究起步較晚,大部分地區的療效不盡人意。為了解決這個世界性難題,多年來我所數名全國著名中醫腦病專家以攻克頑疾為己任,嘔心瀝血,深入研究,總結古今中外的經驗教訓,結合多年臨床實踐經驗,針對患兒的病因病機特點,開辟出了一條采用獨創的特效系列中草藥治療兒童抽動癥、多動癥的新途徑,逐漸形成了我們自己的特色。
中醫認為,兒童先天不足,后天失養,陰陽失調,易導致心腎不交、神志失控,出現神不寧、魂不安、意不固、志不堅的癥狀;心陰不足,心火上炎,可致神思渙散,多語多動,五心煩熱;水不涵木,肝陽化風,隨經內擾,則出現各部位不自主的抽動。經我所全國著名專家多年嘔心瀝血的探索,總結古今中外之經驗,通過幾千例臨床實踐,結合抽動癥的特點,認為腎水不足、肝火旺盛導致肝陽亢而化風,引起抽動發作;結合多動癥的特點認為其最終病位在心,心火、痰熱、瘀血等多種原因擾亂心神,則心神渙散不收,注意力難以集中。并根據各自臨床癥狀,分為肝腎陰虛、虛火妄動、痰熱內擾、瘀血內阻等證型,針對各型研制開發了特效系列中草藥,平衡臟腑陰陽,消除各種病因,采用養心安神、滋陰降火、平肝熄風、活血化瘀、化痰醒腦等多種方法大大改善了腦部的血液循環,促進了腦啡肽等生化物質的釋放,增加了腦內核糖核酸的含量,從而提高了大腦的機能,對兒童多動癥、抽動癥、癲癇、智力低下、精神障礙等的治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特點是:標本兼治,療程短,見效快,無毒副作用。徹底克服了長期服用西藥給造成毒害的缺點,有效的解決了這一世界性難題,填補了世界醫學在本病治療中的空白。
我所的老專家們充分考慮到患兒大多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用藥須慎重,所以本著既能解除患兒的病情,又能對孩子的生長發育有促進作用、大腦功能有提高作用、胃腸功能有改善作用的原則組方用藥,并嚴把藥品質量關,精選地道藥材,以便于讓患兒放心服用,提高療效。
為了使療效達到最佳,凡家長帶患兒來我所就診時我們都要將患兒的病情、預后、發病因素以及教育、飲食、用藥、護理中需要注意的情況耐心而細致的講解給患兒家長;對于外地不能來所就診的患者,我所提供藥品郵購業務,并通過電話聯系的方式,認真負責地指導患兒的用藥。此外,我所總結多年臨床實踐經驗與心得體會編寫了《博大·少兒健康必讀》一書,書中詳細闡述了對患兒的護理、教育方法及飲食等的注意事項,免費贈送給患兒家長閱讀,以便于提高家長對本病的認識,能夠正確對待,共同促使患兒早日康復。
一、辨證論治
兒童多動癥主要表現為注意渙散、活動過多、沖動任性、情緒不穩和學習困難,智力一般沒有問題。中醫理論認為本癥屬于"失聰"、"健忘"、"痰阻"等范疇。小兒特點是陽常有余,陰則不足,本性好動。若有先天不足,稟賦虛弱,后天失養,陰陽不調,極易造成臟腑功能失常。陰陽不調,易致心腎不交,神志失控;后天失養,脾失健運,可致脾腎不足,陰虛而陽盛。雖表現為心肝有余,實則心腎脾不足,易出現神不寧、魂不安、意不固、志不堅之癥狀。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兒童多動癥是以虛證和里癥為主,是虛為本,實為標,里為因,表為果的關系。
雖然西方國家研究兒童多動癥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對本病的治療至今尚無滿意的治療方案。張憲斌教授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發揮中醫辨證論治的優勢,開發了系列中草藥,在臨床上應用于各型多動癥,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
臨床上盡管辨證分型非常細致,但通過我所的臨床觀察,常見的辨證分型有:①肝腎陰虛型;②痰濕內阻型;③痰熱內擾型;④心火旺盛型。
肝腎陰虛型
主癥:注意力渙散,五心煩熱、自汗、咽干、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或弦脈、目眩頭暈或健忘。
辨證分析:本證主要為肝腎兩臟的陰虛,肝主藏血,以供應機體活動的需要,如肝血不足,血不養肝,故可見目眩頭暈、注意力渙散等;腎主藏精,陰精虛弱不足以制陽,故見五心煩熱、口咽發干、自汗、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或弦數。精血是互生的,精足則血旺,肝腎才得以相互滋養,故肝血不足或腎精虧損,均可導致肝腎陰虛。
治法:滋補肝腎為主。
心火旺盛型
主癥:心中煩熱、急躁、失眠、口渴、舌邊紅、脈數等證。
辨證分析:心火盛,故心中煩熱,心火擾神,則急躁失眠,心火上炎,可引起口渴、舌紅、脈數等癥狀。
治法:清瀉心火為主。
痰濕內阻型
主癥:多動多語、注意力不集中、神思渙散、胸悶憋氣、惡心、嘔吐、痰多等證。
辨證分析:小兒臟腑嬌嫩,生機旺盛,故有"純陽"之稱,又由于迅速生長發育,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加之后天調護不當,脾常不足,可影響脾的運化,使脾虛失運,水濕內留,時日長久,聚而成痰,上蒙清竅,神機不利,引起此證。此證多見于肥胖型兒童。
治法:健脾化痰為主。
痰熱內擾型
主癥:心煩意亂、多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哭笑無常、脾氣暴躁、打人罵人、五心煩熱、急躁、失眠等。
辨證分析:小兒素體較弱,陰常不足,易于生熱,若后天調護不當,或久食肥甘厚味食品,易于引起以上諸證。
治法:清熱化痰。
二、穴位療法
通過對人體特定的穴位針刺或按揉等方法,可以達到疏通經絡、調整陰陽、治理心腎、健腦寧神的目的。
針刺治療選用內關、太沖、大椎、曲池為主穴。有注意不集中配百會、四神聰、大陵;活動過多配安神、安眠、心俞;煩躁配神庭、膻中、照海,選穴以少而精為原則,采用快針、深針法,年齡大者可用電針。針刺后即用梅花針叩刺背部夾脊、膀胱經、督脈穴,以叩至皮膚潮紅為度,隔天治療,10次為1療程。
穴位按揉選百會、角孫、率谷、風府、神庭、天柱、心俞、腎俞、膻中、關元、合谷、神門、足三里、三陰交、涌泉等。每次按揉100次左右,最好能達到酸、麻、脹、沉或輕痛等得氣感(有1種感覺也可),10天為1療程,一般用5-10療程。心火內盛者,取少府穴;痰火擾心者,取大椎、豐隆;肝火旺盛者,取太沖穴;心腎不交者,取太溪、少府穴。
捏背療法用食指與中指的指面自上而下直推大椎至長強穴(即脊椎),每推50次。同時使用捏法,自下而上捏背,一般捏3遍,每捏3次再將皮提一下,即"三捏一提"法。捏前先在背部輕輕按摩幾遍,使肌肉放松。隔日1次,10次1療程。
采用耳穴治療,取心、腎、腦干、皮質下、神門,兩耳交替,每次揉壓1-2分鐘,每天3-5次。
三、推拿療法
推拿指羅紋面,可以疏通經絡、滋補心腎、清肝潛陽、益智寧神,方法簡便易學,無痛苦,無需特殊設備,可在家施實。
治腎陰不足、肝陽偏旺證,取小指末節、食指末節羅紋面分別由指根向指尖直推小指羅紋面,由指尖向指根直推食指羅紋面。
心氣陰兩虛,取拇指及無名指末節羅紋面,由拇指橈側向掌根直推,順時方向旋推無名指羅紋面100-500次。
痰濁內阻,按摩中脘法5min,揉臍法5min,按揉足三里穴20次,以健運脾胃之氣。按揉天突穴15次,直推膻中穴50次,以化痰順氣;配以開天門法(即推攢竹)20次,以寧心安神。隔日1次,15次1療程。
痰火擾心,取手掌面,以掌心為圓,以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用拇指作順時針弧形或環形推動,配以清心經,可清心瀉火,健脾利溫。
四、飲食療法
俗語有"民以食為天"、"藥療不如食療"的說法,確實有不少疾病可以通過飲食的調節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在食物中配以一定的中藥進行食療,效果更好。多動癥兒童可以試著采用以下的食療方案:
三七腦髓湯:每次用鮮豬腦或羊腦一具,三七粉3克,加少許食鹽、蔥、姜等調味品,隔水燉熟,當菜吃。
魚鱗膏:將青魚、草魚或其他較大鱗片的魚鱗洗凈,用清水一飯碗,煮沸15~20分鐘,去魚鱗,冷卻后即結成膏狀。食用時可稍加醬油、麻油涼拌,亦可加糖,放入冰箱中片刻,作為冷飲,能補腦強身。
參蛋湯:太子參15克 紅棗15枚 雞蛋2個 置鍋內加水同煮,蛋熟后取出剝去蛋殼,再加入同煮片刻,即可吃蛋喝湯,每天一次,久服可見效果
豬肉蓮子湯:瘦肉75克 蓮子30克 百合30克 共放沙鍋內加水煮湯,調味食用,每天一次,連服。
蝦殼湯:蝦殼15克 菖蒲9克 遠志9克 每天一次,久服有效。
蓮子湯:蓮子肉20克 芡實15克 紅棗12克 同煮酥,加少許白糖,作早餐或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