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家長對兒童心理問題的認識存在諸多誤區,這些誤區主要表現在:一是家長對兒童心理衛生缺乏了解,孩子出現一些情緒、行為問題,不知道去哪里就診。二是“諱疾忌醫”的心態導致一些家長寧愿帶孩子去內科看病,也不愿意找心理科咨詢。
精神疾病不但是成人的“殺手”,也正在侵蝕著獨生子女。專家建議對孩子的心理輔導應從幼兒期介入。
新學期開始,明明競選班長失敗,整天悶悶不樂。一次,老師無意中在明明的練習冊上發現了一些斷斷續續咒罵的字句,有些語句甚至十分惡毒:“讓他全家死光光”、“讓他變成大蜘蛛”等,看得老師心驚肉跳:“這么小的孩子,心怎么能這么狠?”老師在多次找明明談話后發現,明明的內心十分脆弱,承受不了一點兒挫折與失敗。
還有一些孩子的心理疾病表現在情緒異常、行為極端。4歲的童童經常無緣無故地嚎啕大哭,父母怎么問也問不出原因,什么時候哭累了什么時候罷休。專家指出,這樣的孩子往往在潛意識中害怕失去父母,如果父母在孩子無端哭泣的時候抱住他,在他耳邊輕聲說“寶貝,媽媽在你身邊,媽媽愛你”之類的話,孩子的不安情緒就會減輕。
中學生婷婷(化名)今年13歲,家長常常告訴她好好學習,將來考一所名牌大學。最近,婷婷常常無來由地發愁,每天一回到家就唉聲嘆氣,經常說自己身體不適。一會兒說頭昏,一會兒說呼吸困難……但是到醫院檢查,一切正常。然而,婷婷堅持認為自己身體有病,要求輟學在家養身體。經過診斷,婷婷患上了憂郁癥。
14歲的小強一看到爸爸買回金魚,就會想方設法把魚弄死,為此,小強沒少挨爸爸的打。但每次小強還是會把魚弄死。于是,小強爸爸帶他去看心理醫生。醫生對小強進行了催眠治療,才查明了原因。原來,小強的父母在小強6歲那年就離異了,母親在離開家的那天摔碎了魚缸,還大罵小強的爸爸玩物喪志,就知道養魚,這件事在小強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很深的陰影,在小強的意識中,他認為是父親養魚才導致和媽媽離婚的。
現在孩子普遍學業負擔重,而父母期望過高,缺乏親子間溝通理解,加上獨生子女心理素質差等,導致孩子適應社會能力差,引發厭學、抑郁、焦慮、冷漠等心理問題。
針對諸多孩子表現出來的種種心理疾病,專家指出,眼下獨生子女一代的兒童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叫“蛋殼現象”——外表看起來很堅強有個性,但一敲就碎,心理非常脆弱,很容易走極端。專家指出,目前家長對兒童心理問題的認識存在諸多誤區,這些誤區主要表現在:一是家長對兒童心理衛生缺乏了解,孩子出現一些情緒、行為問題,不知道去哪里就診。二是“諱疾忌醫”的心態導致一些家長寧愿帶孩子去內科看病,也不愿意找心理科咨詢。目前應該倡導保持生理健康與追求精神健康的統一。注重精神衛生、注重身心和諧的健康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