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顏總愛時不時翻同學的書包,開別人的抽屈。他總忍不住"拿"同學們的新橡皮擦、鋼筆等,對此,老師批評過他,同學們對他又恨又怕,不愿和他玩;他的爸爸罵過他,打過他,可過一陣子老毛病又犯了……
那么,當孩子有這樣不良的行為習慣,家長該怎么辦呢?
●幫助孩子形成"這是誰的"概念。年幼的孩子活動范圍只限于家庭中,從記事起他就發現,爸爸媽媽可以隨便拿他的東西,孩子也可以拿大人們的東西,根本沒有什么所有權的概念。隨著孩子接觸面的擴大,他開始與家庭以外的人和事接觸,這時孩子形成了"這是我的"概念,卻還未形成"什么是別人"的概念,這一階段最易拿家人或別人的東西。作為家長,應在早期幫助孩子形成"這是誰的"概念。例如,家長拿孩子的玩具時,要向孩子打招呼,并得到允許;孩子拿家長的東西也要事先打招呼。孩子的衣柜和玩具要和家長的分開。還可經常提出"這東西是誰的?"等問題來幫助孩子形成所有權的概念。
●讓孩子通過合理手段去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如果孩子想吃什么或喜歡別的孩子的玩具,可家長一時不能買給他,不要粗暴簡單地拒絕,而應讓孩子做一些家務活來"掙錢"去買;或將壓歲錢存起來供他支配。
●讓孩子理解拿別人東西后別人的感覺。當發現孩子已經拿了別人的東西后,要嚴肅地告訴他這是不好的行為,并帶著孩子讓他親自將東西還給主人,向主人道歉。讓孩子自己想想別人拿走他的東西時的感覺,必要時家長還可故意拿走孩子的東西來幫助他理解、感受。
●運用懲罰和獎勵,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行為方式。家長發現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之后,千萬不要打罵、鄙視孩子,而應耐心、冷靜地和孩子講道理,讓孩子學會接受錯誤,勇于承擔后果。讓孩子自己去道歉,學會設法彌補自己的過失。如,孩子偷拿了商店的東西,可以罰他幾天不能吃這種東西,或用自己的零花錢去賠償;孩子偷了同學的玩具,家長可把孩子自己喜歡的一個玩具沒收。
同時,對于孩子拾金不昧、幫助他人等行為要給予及時的表揚和獎勵,家長要下意識讓孩子知道:做好事家長會注意他,做壞事(偷)家長就不理他。這樣,有助于形成孩子的是非觀念。
●在糾正不良行為時,別忘了維護孩子的自尊。許多家長都忽視對孩子起碼的尊重,總愛擺起一副"老子教兒子天經地義"的態度去教訓孩子,特別是有逆反心理的,如果硬來往往恰得其反。這時,家長應有分寸地用科學方法來幫助孩子克服不良習慣。如果孩子是初犯,要警告他:這次行為如能改正不再犯,就可以得到原諒,如果再犯要重罰。在批評和懲罰孩子時,要針對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他的人格,既不要像個歷史學家翻出孩子過去的錯誤不放,也不要在外人面前教訓孩子,否則,孩子會從心里和家長產生對抗,以后再想說他什么可就難了。
對于那些形成比較頑固的偷竊習慣的大孩子,可以在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下,采用厭惡刺激等方法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