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尤其是孩童,在面對新情境和陌生人時,往往會顯得靦腆、容易受驚、膽怯、猶豫或過分沉默默,可能就是一般所謂的害羞。就心理學觀點而言,它是屬于我們人類的一種自衛策略。就發展觀點來看,它是與生俱來的一種行為特質。為此,不難了解:害羞在兒童行為中是極為普遍存在的一種問題。
害羞這種行為,在西方有些哲學家、藝術家把它視為一種美德;而在我國社會中也流傳“沉默是金”、“孩子有耳無嘴”、“聽話就是乖”等觀念,因此一般人不把它視為問題,甚至相反地以為那是一種良好行為,以致比起其他行為問題就較為人忽略。
事實不然,如果一個孩童的害羞行為與生活緊密不捨的話,就會造成最少的社會接觸。不但減少獲得他人激動增強的機會,而且也失去與人建立關系的可能,漸漸地,不敢再奢望認識朋友,日子變得孤獨與痛苦,更可惜的是無法讓孩童表現出真正自我,對人格發展及學業成就影響甚大。
害羞學童對其沉默寡言,不善表現的行為反應,并非不想去改善,而是不知從何著手、或應如何做。結果,只好利用眼耳去拉近他與同學、朋友的距離,希望使自己不要感到完全被孤立。換言之,在精神上,不是與人隔絕,但在個體與他人間,無形中卻保持距離。因此,如何了解這類小孩并進一步提供輔導途徑是有必要的。
害羞兒童在行為表現上有下列幾項特征:
生理癥狀
面紅耳赤,脈搏增快、心臟碰碰急跳、出汗。
無理性的恐懼
恐懼別人負面評價,恐懼無法面對社會情境,恐懼被人拒絕,以及恐懼親密等等。
過分敏感
害羞是使人偏于極端地關心別人對其看法的一種心理狀態,表現為逃避人與情境,以免受到任何潛在批評,同時亦會保持低側面的行為反應,不敢抬頭、挺胸地面對他人,以避免引起注意。
過分專注自己
典型害羞者,一向很顧慮自己,處處放不開,很難專注在任何工作上。最極端的是:不能接受游戲、跳舞、比賽或任何社會活動上的歡愉。這種人無論參與、抑或旁觀,通常都過于擔憂別人對他的印象。
自我價值感低
害羞孩子最大特征是自我價值感很低,常感自卑,也就是說害羞孩子往往缺乏自尊。當他有失敗情形時,就會擔心得不到父母、師長的關愛和接納,而自貶自責。這不但阻礙他能力的發揮,也影響身心健康。
特殊表現
害羞孩童會有些特殊的表現:猶豫、寡歡、獨立性差、被動、退縮、容易憂傷、沒有領導能力;愛臉紅、說話結結巴巴、咬指甲;不敢正眼對人、較不友善、盡量單獨活動、活動量少、易有無目的閑逛等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