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早熟現象呈擴大趨勢,"早熟"是時代發展在孩子身上留下的烙印。這種現象不可避免,關鍵是學校和老師、家長和社會如何去控制和消滅其負面影響和消極的一面。還有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在兒童少年時期如得不到家長及教師正確的心理行為指導,并予以及時矯正,到了青年時期則可能發生社交無能、社會能力下降、反社會傾向、人格及行為障礙,甚至犯罪等等。從一切為了學生未來成才出發,我們必須要認真做好對學生深層次教育問題的研究。
小學生"早熟現象"主要是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因為整個社會的風尚、價值取向都潛移默化地影響理性思考能力尚未成熟的兒童和少年。我們對于早熟現象要加以正確的引導,充分調動非智力因素,如動機、興趣、性格等,尋找恰當的路徑,防止過激和偏激的早熟行為,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是非觀念。對小學生"早熟現象"要強化"知、情、意、行"的正確方法,使"早熟"變得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今后的發展小學生的早熟現象動機偏差不同,表現也就不同,總的來說成因有以下幾點:
1.不和睦的家庭因素強調個性化的生活方式使得許多家庭的夫妻關系陷入困境,而其中直接的受害人之一就是孩子。
孩子整日看到父母的謾罵和爭吵,父母缺乏責任感、義務感和榮譽感,父母不和,容易使孩子產生敵意,缺乏同情心,形成嫉妒、殘忍等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不愿接受倫理道德的約束,富于攻擊性。
2.過度保護。過度保護的孩子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辦、代替----"襁褓延長",使孩子養成過分依賴父母,一旦離開父母,則易產生分離焦慮,拒絕上小學,形成兒童退縮行為,會養成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很難適應集體生活。
3.家庭結構簡單化。隨著新一輪人口的流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父母,另筑巢穴,加之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家庭結構越來越簡單化,家庭中參與兒童教育的人數減少,孩子缺少兄弟姐妹交往,影響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孩子易孤獨。
4.家庭生活電視化。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每個父母都很繁忙,父母自己帶孩子的越來越少、父母陪孩子玩的時間越來越少,電視成了孩子理所當然的伙伴。孩子看電視無須交流,這樣會帶來一些言語問題、交往問題;電視內容的不可控性,會使孩子通過模仿出現諸多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