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年齡小的孩子還不懂得同情的真正涵義,但是家長可以鼓勵和教育孩子去關心、幫助他人,將同情心的種子種在孩子的心里,讓它茁壯成長。
1.鼓勵孩子關愛別的小朋友孩子在1~2歲時,尚未形成"自我"概念,對自身感覺和他人的感覺不能區分出來。比如,別的小朋友摔了一跤,哭了,他自己也露出痛苦的表情,跟著哭了起來。孩子出現這種現象,家長不能取笑和責怪他。雖然孩子因為年幼而分不清自己的痛苦與他人的痛苦,但這卻是他日后產生同情心的重要心理基礎。假如不能設身處地地體驗他人的苦痛,同情心也就不可能產生了。
因此,要讓孩子多與同齡人接觸,鼓勵孩子多幫助有困難的小朋友。孩子做了幫助別人的事情就要及時給予表揚,讓孩子真正體驗到助人為快樂之本的道理。
2.培養孩子對動植物及物品的愛護孩子在玩耍的時候,會很自然的把玩具富予生命,和它們說話。在培養孩子的同情心時,可以利用他們的這個心理特點。比如,當孩子在折樹枝時,家長以小樹的口吻說:"哎喲,我的胳膊好疼呀!嗚嗚嗚嗚……"家長模仿小樹的哭聲,很容易使孩子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這時再因勢利導,讓孩子想想自己的身體如果受傷了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引導他們去體會別人的痛苦,理解別人的感受。
3.引導孩子關心體貼長輩在家中,可以培養孩子對家長的體貼和關心,比如,幫爸爸倒杯水,給媽媽遞東西,吃水果的時候挑大一些的水果給爺爺奶奶等。每當孩子這樣做的時候,父母都要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贊許,為孩子感到自豪,讓孩子察覺到自己做了符合道德標準的行為,以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同時,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家人以外的成人。可以帶孩子到鄰居家串門,在小區里遇到熟人親切地進行交談。讓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學習與別人和睦相處、互相幫助。所有這一切都會每時每刻影響著孩子,使他們從小培養起與人友好相處,對人具有同情心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