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是指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的總稱,也叫心理現象。腦是主生心理現象的 生理器官。
心理現象的人人都有,人人都熟悉的。比如:我們在家庭教育活動中,每天"看 到"孩子的舉止行為的種種表現,"聽著"他的歡聲笑語,"思考"著家庭教育中所 碰到的種種問題,也"想象"著孩子長大后的狀況,常常為孩子的良好品德行為而 "愉快",為孩子不好的行為舉止而"氣憤",經常"考慮"甚至制定教育行動的決 心和計劃,并克服困難,持之以恒等等,所有這些都是人的心理現象。它包括感覺、 知覺、記憶、思維、情感、意志、氣質、性格、能力等,前面所說的"看到"、"聽 到"、"思考"是人的認識過程;"愉快"、"氣憤"是人的情感過程;"決心"是 人的意志過程的表現。人在處理事物的過程中,不但有各種心理活動過程,而且每個 人都有不同的心理反映特點,這就構成了個性心理特征。它主要表現為每個人的氣 質、性格、能力以及興趣、愛好等的不同。
人的心理發展是有其客觀規律的,先天遺傳和生理發展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物質前提,而后天的環境和教育則是人心理發展的關鍵。沒有好嗓子成不了歌唱家,而有了 好嗓子沒有適合其發展的環境、教育、也成不了歌唱家。有些先天素質并不突出但卻 得到了好的環境、教育,反而成才的人大有人在。所以說,先天遺傳只為孩子身心發 展提供了生物前題,而后天環境的優劣,對個體成長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其中教育則 起主導作用。環境、教育對孩子施加影響的過程也就是孩子社會化的過程。
在正常的生活環境和教育條件下,幼兒期孩子心理發展的主要特點是:
1、幼兒認識活動的是無意性占優勢所謂無意性是指沒有預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進行的注意、記憶、想象等心理活動。在心理學中稱為無意注意、無意記憶、無意想象等。幼兒認識活動發 展的趨勢是從無意性向有意性過渡的。所謂有意性,是指有目的的,需要經過意志努力的心理活動。
?。?)幼兒的注意是不穩定、不持久的幼兒對于新穎的、鮮艷的、強烈的、活動的、多變的、具體形象的以及能夠引起他 們興趣和需要的對象,才集中注意力,但又很容易受更加強烈的新異刺激物的影響而 轉移。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在較好的教育環境下,3歲幼兒的注意可連續集中3-5分 鐘,4歲幼兒可集中十分鐘左右,5、6歲幼兒可以集中15分鐘左右。如果活動方式適 宜,教育得法,6歲幼兒可以保持20分鐘的穩定注意。當然,注意的集中時間不是一成 不變的,常受個性、興趣、智力水平的影響。興趣濃厚,情感深沉,善于思考的幼 兒,注意易于集中且穩定。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注意是學習的門戶"。"……注意就是那扇門,一 切由外部世界進入人的靈魂的東西都通過這扇門……"。注意是幼兒認識的開始,幼 兒在游戲、學習和勞動中,不論感知物體、回憶往事、思考問題,注意都起著引導和 組織的作用。"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認識就不能很好地進行,更不可能深刻。就 象照像,不把鏡頭對準物體,調好光圈、焦距,再拍照,就得不到清晰的影像。所 以,只有注意集中,才能在大腦皮質留下深刻的痕跡,記憶才會牢固。
對幼兒進行的觀察和實際都發現,幼兒智力與他們注意的發展有很大關系,注意力集中、穩定的孩子,掌握知識的速度快,而且記得牢,智力發展比較好。注意力不集 中、不穩定的孩子則相反。超常兒童共同的特點之一,就是注意力集中,不受干擾。注意是幼兒認識和掌握客觀事物的先決條件,它直接關系到幼兒入學后學業的好壞。 為此,家長必須十分重視幼兒注意的培養和發展。
(2)幼兒以無意記憶為主,形象記憶占主要地位幼兒初期,凡是鮮明的,生動有趣的、能吸引幼兒注意的,能引起其情緒反映的物 體,或者經過多次重復的事物都能使幼兒自然而然地不費力地牢記住。如幼兒對有意 思的游戲和玩具,生動的故事等都可以記得很清楚,對去幼兒園的道路由于多重復,也能自然地記住。這些都是無意記憶、形象記憶的表現,也是幼兒記憶的主要形式。 而5-6歲幼兒記憶的有意性則有了明顯的發展,這是兒童記憶發展過程的一個重要質 變。這時幼兒不僅能努力去識記和回憶所需要的材料,而且還能運用一定的方法幫助 自己加強記憶。而一切系統的科學知識、技能技巧的掌握都需要有意記憶。否則,只 靠無意識記,所獲得的知識只能是零碎的,片斷的。因此家長必須重視孩子有意識記 的培養。
幼兒記憶的另一特點是以形象記憶為主,詞語記憶不斷發展。他們對直觀、形象材料的識記要比對抽象的原理和詞的材料的識記容易;而在詞的材料中、生動形象化 的描述又比抽象的概念容易識記。但總的來說,5-6歲幼兒詞語記憶的發展大于形象記憶。
記憶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記憶,人的思維將永遠處于新生兒狀 態。有了記憶,人們才能積累經驗,擴大經驗,儲存知識,進行各種實踐活動。記憶 有世界上最有效的電子計算機,家長應重視培養和發展幼兒的記憶能力,為其一生的長奠定基礎。
(3)幼兒無意想象占優勢,想象具有復制性和模仿性幼兒初期想象的產生,往往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的,幼兒的想象常常沒有主題,沒有預定目的。如:3-4歲幼兒玩積木時,究竟要搭什么?事先不會進行想象, 只是在擺弄的過程中看它象什么就是什么。一個3歲多的幼兒玩剪紙,七剪八剪,剪成了一個個圖樣,問他剪的是什么?他先說:"不知道。"然后又看看自己剪的圖樣 說:"這是小熊和飛機"。第二天,再請他剪一個和昨天一樣的小熊和飛機,他卻怎 么也剪 不出來了,這個事實說明了幼兒的想象事先是沒有明確目的,而是受外界刺激 直接引起的。所以他們想象的主題容易變化,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堅持下去。幼兒在游 戲中把椅子當火車開,但是,一會兒又把椅子當舞臺讓小動物玩具在上面表演。比 如:幼兒正在畫一顆小樹,剛畫了一半,又改畫房子了,而且是畫了一樣又加一樣, 直到把畫面填滿為止。聽故事時,一邊聽一邊想,感到極大的滿足,故事講完了,還 要求再講,可以不厭其煩地重復聽,這表明幼兒的想象往往沒有預定的目的,只是以 想象過程為滿足。
幼兒初期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常常喜歡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節,以及印象中特別深刻的部分。如:幼兒畫人常常是頭特別大,若是戴眼鏡的會畫上一副大大的 眼鏡。有的幼兒在爭論中為了證明自己比別人強,也會過分地夸大想象,如:毛毛說:"我要長得比爸爸還高。"亮亮馬上會說:"我要長得比長頸鹿還高。"明明則 會說:"我要長得比天還高。"幼兒初期想象容易跟現實混淆,還不能把想象的事物和現實中的事物清楚地區別開 來,有時把想象當現實,把自己臆想的事物、渴望的事物當作真實的、并且以肯定的 形式進敘述,告訴別人,分不清什么是想象的,什么是真實的。例:一個3歲多的幼兒 聽到他爸爸介紹了出差廣州了的情況,他也很想去廣州玩一玩。星期一去幼兒園,老 師問他:"星期天去哪兒了,玩得好嗎?"他回答說:"去廣州了,玩得真高興。" 這正是幼兒想象發展的特點,我們絕為能誤認為孩子有說謊,而應幫助孩子從混淆中分清想象與現實。
幼兒想象具有復制性和模仿性。表現在幼兒在游戲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言行舉止都酷似他們最熟悉最貼近的人,演媽媽他自己的媽媽,演老師象他自己的老師,這告誡我 們成人,要特別注意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幼兒中后期,有意想象開始發展,不但想象內容更加豐富,而且想象過程也具有更 大的目的性的獨立性。如:編往事時,幼兒已有可能圍繞一個主題運用已學過和掌握 的知識經驗與詞匯,首尾連貫,合情合理地編出故事來了。
總之,在幼兒期,幼兒認識活動的無意性占優勢,而有意性正在形成。因此,我們在教育培養幼兒時,要充分利用其無意性來發展其有意性,也就是說,我們要有目 的的把教育內容設計得生動、形象、新穎、奇特、方法多樣,以此來吸引孩子的注意 力,引起孩子的直接興趣和學習的要求,然后,在此基礎上逐漸擔出明確的目的、要 求、任務,以發展其有意注意、有意記憶和有意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