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我們都曾注意到這樣的現象:當一個人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和期待,而是被埋沒在人群中,那么他很可能就這樣一直平庸下去;而當他被周圍人寄予厚望并頻頻鼓勵時,他卻能宛若新生,仿佛突然間充了電一樣,做出一番令人不可思議的"壯舉"。這就是神奇的"期待效應",心理學上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
內心期待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一個熱愛雕塑的人物。他曾經對著自己雕出的美女像神魂顛倒,癡迷不已。后來美女雕像竟化為真人,與他相親相愛。皮格馬利翁的夢想成真雖是神話,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他人的期待成為現實,卻并不罕見。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和助手在一所小學里,聲稱評估學生們的未來發展前景,并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學生的名單神神秘秘交給教師,還要求嚴格保密。名單上并不全是老師熟悉的好學生,心理學家對此的解釋是:評估的是發展前途如何,而不是目前的表現。
戲劇性的事情發生在八個月之后,心理學家回到這所小學檢查實驗進展。當初名列"有發展前途"名單的學生果然成績進步更快、性格更開朗活潑、跟老師的關系也更好。
當教師贊嘆心理學家的評估驚人準確時,研究者揭開了謎底:其實那份名單是隨機選出來的,跟所謂評估一點兒關系也沒有。真正影響學生表現的,是教師相信他們有發展前景后,無意中流露出的對"天才學生"的關愛和期望。
父母和教師們,在抱怨孩子不夠爭氣、不夠聽話時,了解自己的期待對他們有怎樣潛移默化的影響嗎?
創造良好的情感氣候和心理環境不止一次聽到過周圍成功人士這么解讀他們成功的動力:"小時候爺爺就說我聰明,將來一定能讀大學,我就真的讀了大學。""有一次上課,老師夸我作文寫得好,將來一定能成作家,我就這樣成了作家。"表面看來,是如此簡單的一個積極暗示,造就了以后順理成章的事業與功名。究其背后,卻掩藏著深刻的道理與隱喻。
大家常感嘆中小學時代遇到好老師格外重要,可能影響人的一生。少兒時,這些生機勃勃、潛力無限同時又需要引導的孩子,多容易受外界成年人的影響啊。孩子會為了喜歡一位老師,而對一門功課痛下苦功;會為了老師或父母的一個肯定或否定而心情大起大落……他們有天分需要開發,有好奇需要培育,有夢想需要助力,也會因做事把握不好分寸需要指導和規范。本應陪伴他們健康成長的成年人,給了他們足夠的愛與約束、足夠的信任與正向期待嗎?在孩子獨立走上社會之前,家庭和學校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情感氣候和心理環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