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所謂放養,就是讓動物離開人類的掌握,脫離家庭養護、圈養,回歸到大自然中,讓它們更具有本質的生存狀態。
而放養教育,就是盡量讓孩子們能在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多一點的地方進行感性及理性的練習及指導。
在組織放養教育過程中,要有激勵、有制約、有示范、有提示。
1、激勵孩子進行活動時,給些正面準確的鼓勵,讓他們的行為得到正確取向的信號,這是認識教育過程中,重要的環節,就是認定教育。認定教育是人生教育不可缺少的環節,認定的好壞,會影響孩子們以后的行為取向,甚至可以決定孩子們一生的命運。
老師、家長對孩子的行為認定時,不要急于一個硬性結論。應該可以讓孩子們從結論里面進行選擇和思考。
2、有制約要對危險的狀態進行制約,出現危險狀態時,制約、制止都是必要的,孩子們年齡小自制能力差,他們需要一定的看護,甚至是保護狀態都是可以的。
在活動中制約危險行為時,不能驚嚇孩子,要在無聲的狀態下,完成對孩子的行為制約及保護。
3、有示范是指孩子們在活動中的行為、語言、操作等不規范的時候,老師及家長要給孩子們做示范。示范的次數、快慢不能千篇一律,看孩子的接受能力而定,如果老師及家長做示范時,一定要準確規范。
4、有提示在孩子們的活動中,要不斷給他們具體、有效、細節的提示,但前提是自己看法必須準確。
此外,在組織放養教育過程中,不能有硬性規定,比如規定孩子必須達到什么目標等等,而是要尊重孩子的自身現有水平,讓他們在無序行為中達到微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