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福利视频/中文天堂最新版在线精品/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鸭子/www.俺去

國內知名母嬰門戶網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網站地圖

您現在的位置:育嬰中國 > 婦科>> 乳腺 > 正文內容

心理障礙也可致乳腺癌?
點擊數: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評論

  關注乳腺癌患者心理問題

  醫生能做什么?

  最大限度為患者保留正常的外形

  “作為醫生,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發揮現代醫學優勢,在為患者最大限度保留外形和上肢功能的同時,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周明說,目前乳腺癌的治療后10年生存率已達70%,是實體瘤中療效最好的腫瘤之一,相當部分早期患者可以選擇保乳治療而不必切除全乳。“大規模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保乳治療與傳統根治手術的遠期生存率無差別,而保乳治療的患者在外形、功能保全方面更具優勢。”因此有研究顯示,在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身體形象及生活質量總分方面,保乳組均優于根治組。

  目前,北美超過80%乳腺癌患者接受保乳治療,然而我國保乳手術的比率尚不足20%。周明分析,當中的原因可能幾方面:一是部分醫師對此新理念、新技術尚未認識,習慣于傳統的根治手術,對患者術后生活質量關注不夠;二是患者對保乳治療相關知識知曉率低,大多數患者因擔心疾病復發寧愿以犧牲生活質量為代價接受根治術或擴大根治術;三是醫院現有醫療設備和技術水平不能滿足患者保乳手術的要求;四是普查力度不夠,未能發現更多早期乳腺癌患者。

  周明認為,醫護人員應耐心地與患者溝通,使其盡可能多地了解一些乳腺癌的治療知識和最新進展,消除疾病認識上的誤區,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一名負責任的醫生,不能僅滿足于手術做得漂亮,還要做好患者術前的宣教及術后功能鍛煉的指導。

  患者自己能做什么?

  積極配合康復鍛煉,改善軀體功能

  周明指出,手術后上肢功能的下降是影響患者情緒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患者,尤其是接受了根治手術的患者,術后會出現手抬不高、手臂紅腫、疼痛等現象,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睡眠質量,造成體力下降,繼而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因此,在手術后積極配合,接受規范的上肢功能康復鍛煉,可以使很多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復上肢的術前功能。

  周明告訴記者,把握好鍛煉的時機對上肢功能的恢復非常重要。一般來說,術后第一二天鍛煉就要開始了,此時主要是恢復手指和腕關節的活動能力。到了第2~5天,是肘關節的鍛煉,第7~10天,主要鍛煉肩關節,而第10天后,患者就要自己積極的進行“爬墻”鍛煉,即用手指在墻上做出“向上爬”的動作,爭取讓手臂一天比一天“爬”得高,從而恢復上肢功能。周明說,在他接觸過的病人中,只要能在護士指導下,堅持認真鍛煉的,一般功能都能恢復得很好。“像我有好幾個當教師的病人,手術后一樣可以重新拿起粉筆寫黑板。”

  與此同時,周明鼓勵乳腺癌患者最好能在手術半年后重新投入社會,返回自己的工作崗位,或者重新投入原有的家庭角色。“這樣做可以讓患者盡量忘記自己是‘病人’,有利于康復。”

  家人能做什么?

  康復后,最好把患者當普通人看待

  研究發現 ,大約有 2/3的癌癥患者在確診2~6個月后就可以完全適應。一般來說,這樣的人都擁有積極的情感支持 ,如家人的關愛 ,有較廣泛的社會關系,個人有處理危機事件的應對能力等。周明認為,乳腺癌對患者的心理不可避免產生巨大壓力,包括自信和自我認可感的喪失,擔心被伴侶拒絕或冷落,可能會產生長時間的焦慮和抑郁,家人尤其伴侶的理解、寬容和關愛無疑將幫助患者渡過心理難關。另一方面,家人和朋友對乳腺癌患者的關愛也要把握尺度,康復后,最好不要再把她們當作病人看待,因為過分的照顧有時反而會讓患者自卑。


編輯:王曉芳
熱門文章
更多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