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生物界物種世代相傳的普遍規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遺傳現象。在每一個新降臨的寶寶身上,我們都會發現其父母的影子。大眼睛、大耳垂、高鼻梁、長睫毛,都是從父母那里最常得到的特征性遺傳。但是,這些遺傳特征并不影響寶寶的健康成長,只是與寶寶是否漂亮有關。如果父母將自己所帶的遺傳疾病的基因也傳給了寶寶,那才會影響寶寶一生的健康。新的《婚姻登記條例》施行后,將“婚前醫學檢查”由強制改為自愿。于是有許多新人為了省事,都選擇不做“婚前醫學檢查”。有統計表明,在未做婚檢的人群中,出現出生缺陷或者先天性遺傳病的新生兒比往年明顯增多。
門診案例
無視孕前檢查釀惡果
歲的某外企的白領敏敏(化名)早在懷孕前就特意做了孕前檢查,檢測結果顯示宮頸有病變癥狀,病理檢測報告上也清楚寫著 “上皮細胞低度病變(CIN2)”,這是宮頸癌前期的“征兆”。醫生建議要等到疾病痊愈后再要孩子。但她考慮自己30歲了,而且家長催著要孩子,于是抱著僥幸心理,對疾病沒采取任何治療措施便匆匆懷孕了,等懷孕5個多月的時候再去檢查時,卻發現已經患了宮頸浸潤癌,就是原來那個小小的宮頸病變所引起的,為安全起見,只好做了引產手術。
對此,解放軍第411醫院婦科蘇靜醫師介紹,子宮頸浸潤癌多見于年輕女性,轉移比較快,,在懷孕期間發現宮頸癌患者,應該以保護母體為原則,終止妊娠,按正常無懷孕時宮頸癌的治療原則進行放化療。同時提醒廣大女性,孕前檢查出宮頸有異常情況一定要重視,切莫抱僥幸心理,拿自己生命開玩笑。
專家解析
與宮頸癌關系密切
類乳頭狀瘤病是一種嗜上皮性病毒,現代醫學通過研究已經確認,女性患宮頸癌是子宮頸被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目前很多腫瘤都找不到發病原因,而宮頸癌卻是其中的特例,就是感染HPV病毒引起的,這種病毒廣泛存在于自然界。雖然宮頸癌和HPV之間存在著相關聯系,但不是所有感染了HPV的女性都會患宮頸癌。解放軍第411醫院蘇靜醫師指出,宮頸細胞發生變異到發展成為宮頸癌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通常需要10到15年的時間。如果在病變早期就發現并治療的話,治愈率幾乎是100%。早期宮頸癌常無明顯癥狀,也無特殊體征,與慢性宮頸炎無明顯區別。
因此,有性生活的婦女特別是高危人群應每年檢查一次,婦科檢查和宮頸涂片檢查是常規的檢查內容,若懷疑患有宮頸癌,應行陰道鏡或宮頸活體組織檢查。另外,女性懷孕后,妊娠早期少量血性白帶可能是普通的先兆流產、宮頸息肉等癥狀,也可能是癌前期病變等情況,要注意排除宮頸病變,如宮頸糜爛、宮頸癌等應到醫院檢查并做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研究證明女性多次手術流產,宮頸可能會留有創傷,會導致病毒侵入,可增加患上宮頸癌的幾率。
前沿新知
宮頸癌篩查宜早進行
宮頸癌篩查對象應該是任何有三年以上性生活行為,或21歲以上有性行為的婦女。考慮到宮頸癌癌前病變發展到宮頸癌需要數年的時間,篩查起始年齡可考慮為25-30歲。但有多個性伴侶或不潔性行為的高危人群,篩查起始年齡應提前。篩查時間開始時應每年一次,連續2次細胞學篩查都正常者,可間隔2-3年檢查一次。對于懷孕婦女,宮頸癌篩查最好是在孕前進行。如孕前2-3年未進行篩查,孕期有異常陰道流血、宮頸糜爛,孕期盡可能做宮頸細胞學檢查。
宮頸癌疫苗是人類研制出的第一種癌癥預防性疫苗。這些疫苗對導致宮頸癌發生的感染人類最常見的致癌型乳頭瘤病毒HPV16和HPV18均為有效。不久前結束的第25屆國際乳頭狀病毒學術會議上,公布的最新幾項臨床研究數據顯示,葛蘭素史克的Cervarix疫苗所產生的中和保護抗體和記憶性B細胞水平顯著高于同類疫苗,這是一項針對18-45歲人群而進行的首次大規模的臨床對照試驗而得出的結論。一般認為,中和抗體和記憶B細胞在保護女性免受HPV病毒感染,以及避免在之后發展為宮頸癌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在迄今最長的一項臨床跟蹤觀察中顯示,接種疫苗后7.3年,疫苗所誘導的高抗體水平持續維持,進一步確保了其長久的保護可能。但目前,這一疫苗在中國還沒有正式投入臨床使用。女性更多的是需要提高自身意識,來預防宮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