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異常是所有精神功能領域:行為,認知和情感中的病理的表現。精神異常相對罕見(4~1例/10000兒童)但引起嚴重的醫療問題。精神異常可分為四個大類:嬰兒孤獨癥,兒童期發生的全面精神發育障礙,兒童分裂性精神障礙,兒童期精神分裂癥,每一類的發病年齡,病程,預后各不相同。
嬰兒孤獨癥(Kanner綜合征)
一種兒童早期的綜合征,特征性表現為社會關系異常,語言障礙伴有理解能力低下,代詞顛倒(尤其是在指代自身時用"你"代替"我"),儀式和強迫現象(堅決的保持一致性),以及智力發育的不平衡,其中大多數病例精神發育遲緩。
嬰兒孤獨癥多見于男孩,比女孩多2~4倍。單卵雙胞胎發病的同一率明顯高于雙卵雙胞胎,提示了遺傳因素的重要性。該綜合征通過其行為表現被確認。智能水平和是否存在神經損傷用多軸診斷系統分別記錄。
CT掃描可以分離出一組伴有腦室擴大的嬰兒孤獨癥患者,而MRI最近鑒別出一組小腦蚓部發育不良的成人孤獨癥患者。少數嬰兒孤獨癥病例與先天性風疹綜合征,巨細胞包涵體病,苯丙酮尿癥以及脆性X染色體有關。
癥狀,體征,診斷和預后
嬰兒孤獨癥通常在生后第一年表現出來,不會晚于3歲發病。該綜合征的特征表現為極端的孤獨(缺乏依戀,不會擁抱,躲避凝視,不能形成交互的相關關系),堅持同一(抵抗改變,儀式性,對家中物品的病態依戀,重復動作),言語和語言障礙(范圍從全啞到言語出現延遲到明顯獨特的語言使用),以及顯著的智力發育不平衡。嬰兒孤獨癥患兒智能測試困難,在標準的智商測試中通常操作項目優于語言項目,而且盡管大多數的項目發育遲緩但少數項目與年齡相符。雖然如此,由經驗豐富的測試者所做的智商測試可以對判斷預后提供有用的指標。IQ<50的兒童,幾乎無一例外地預后不良;智商較高者大約有一半可以達到中等水平。患兒7歲時所使用語言的總量可以明顯地決定預后。癥狀可以在整個發育期都持續存在,有些患者到青春期或成人早期伴發精神分裂綜合征(妄想,幻覺)。
神經學檢查常常出現非局灶性表現(例如,步態不協調,肌陣攣性反射,動作刻板),但有大約20%~40%的患兒在青春期前出現癲癇。腦電圖檢查通常是無意義的。
治療
對大多數有嚴重損傷的兒童,系統地應用行為治療有助于在家中和學校里管理患兒,這一技術也可傳授給父母。在慈愛的父母和許多富有獻身精神的教師的耐心嘗試下,這種治療方法對孤獨癥患兒是大有益處的。丁酰苯類藥物的效果有限,主要用于控制最嚴重的攻擊和自傷性行為,不能解決精神異常。芬氟拉明,一種血清素激活的拮抗劑,已不允許使用。其他幾種有精神作用的藥物也已經使用,但有關它們的療效的證據很少。言語治療應該早期開始。對不說話的兒童,學習手語的價值還不確定。心理療法和特殊教育對智商接近正常或較高的患兒有益處。
兒童期發生的全面精神發育障礙
一種與嬰兒孤獨癥相似的綜合征,但發病時間晚(36個月~12歲)
這種疾病的特征是社會關系異常(例如,孤獨,不適當的情感,缺乏交際技巧)以及奇形怪異的行為,這種行為常常包括奇特的動作,奇怪的手勢以及不尋常的言語方式。雖然這種疾病在36月齡后才充分表現,但一些表現可能較早出現。像嬰兒孤獨癥一樣,缺乏妄想和幻覺是它的特征。
除了發病年齡晚以外,這種疾病的表現似乎是嬰兒孤獨癥的變異型。它常常與Tourette綜合征,強迫障礙,注意力缺失障礙同時存在,并且癥狀易于混淆。治療和預后與以上的嬰兒孤獨癥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