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硬腫癥如寒冷、早產、低體重、窒息等因素引起,致皮膚變硬、水腫等。治療原則為恢復體溫,保證熱量及液體的供給,積極治療原發病及并發癥。對患兒護理需仔細。
新生兒硬腫癥是指新生兒時期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皮膚和皮下脂肪變硬,常伴有水腫和低體溫的疾病,重癥可出現器官功能損害。本病可能的致病因素如寒冷、早產、低體重、窒息等,一般以生后1周內新生兒和未成熟兒多見。全身表現為體溫低于35 ℃,重癥患兒低于30 ℃,局部表現為皮膚發涼、硬腫、顏色暗紅、不易捏起,按之如硬橡皮。硬腫發生順序一般為:小腿——大腿外側——下肢——臀部——面頰——上肢——全身。患兒反應低下,哭聲低弱或不哭,吸吮困難,嚴重者可導致休克、肺出血、心衰,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及急性腎衰竭等多臟器損害而危及生命。隨著生活水平和醫療護理質量的提高,新生兒硬腫癥發病率和病死率明顯下降,我院2005年11月~2006年3月收治的硬腫癥患兒有10例,經過積極治療和護理,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0例中有9例為早產兒,1例足月低體重兒,其中有2對雙胞胎(早產),2例合并窒息的患兒,住院天數在10~20天,治愈8例,合并肺出血死亡1例,硬腫面積大,未明顯好轉轉往省城醫院1例(條件有限,便于靜脈高營養治療)。
2 護理
2.1 恢復體溫的護理 復溫是護理低體重兒的關鍵措施,低體溫持續時間過長,病情易于惡化。入院后先用低溫計正確測量肛溫,做好記錄,然后根據不同體溫給予處理。體溫>30 ℃,腋-肛溫差為正值的輕中度硬腫的足月兒可置入20 ℃~26 ℃室溫環境中加熱水袋復溫,早產兒可放入30 ℃溫箱中,根據體溫恢復情況,逐漸調整到30 ℃~40 ℃的范圍內,6~12 h恢復正常體溫。如體溫<30 ℃,腋-肛溫差為負值的重度患兒先將患兒置入比體溫高1 ℃~2 ℃暖箱中開始復溫,并逐漸提高箱溫,每小時升高1 ℃,于12~24 h體溫達到正常,觀察暖箱及室內溫度、濕度的變化并及時調整監測肛、腋溫變化,每2 h測體溫一次,體溫正常6 h后改為4 h一次。
2.2 營養不足的護理 發生硬腫癥的患兒多為早產兒,吸吮無力,能量攝入不足,提供足夠能量和水分,保證供給。能吸吮者可直接哺乳,指導其喂養姿勢,多給予吸乳刺激,給患兒撫觸。吸吮無力者可用滴管、鼻飼或靜脈高營養供給能量。喂養時,工作人員應耐心、細致,少量多次,間歇喂養,保證患兒營養、熱量攝入需要,按醫囑補液、輸白蛋白等,嚴格控制補液速度。
2.3 預防感染的護理 保護性隔離,保持病室空氣清潔,每日紫外線照射1~2次,每次30 min,每日空氣培養一次,加強消毒管理,嚴格無菌操作,接觸患兒前后均應洗手,每日沐浴一次,加強口腔、皮膚、臍部護理。每日口腔護理1~2次,臍帶未脫落者可用2。5%碘酊和75%乙醇消毒局部皮膚,保持臍部皮膚清潔干燥,遵醫囑用抗生素,給柔軟床墊,勤翻身,按摩受壓部位皮膚,確保儀器物品潔凈。暖箱每日用84消毒液抹洗一次,水箱內的水要每日更換,防止細菌在其中繁殖,使用后再用消毒液抹洗,紫外線照射30 min,防止相互感染發生。
2.4 預防呼吸暫停的護理 硬腫癥患兒多為早產兒,呼吸中樞不健全,易發生缺氧和呼吸暫停。合并窒息、嚴重感染、休克的患兒應充分給氧,利于棕色脂肪分解產熱。吸入氧濃度及時間應根據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常見氧氣濃度30%~40%,若持續吸氧,時間最好不超過3天或在血氣監測下用氧,防氧中毒。呼吸暫停發作頻繁時,間斷托背、拍打足底,幫助恢復規律的自主呼吸,必要時遵醫囑用呼吸興奮劑等。
2.5 觀察病情,預防并發癥的護理
?。?)觀察記錄體溫、脈搏、呼吸、硬腫范圍與程度的動態變化;
(2)觀察尿量,硬腫癥患兒尿量極少甚至無尿,尿量有無或多少是估計預后的重要指標,應仔細記錄量與次數,每小時小于1 ml/kg,應立即報告,及時發現,防止腎衰竭。
?。?)觀察有無出血癥狀,出血是硬腫患兒死亡的重要原因,如面色突然變紫,呼吸突然增快,肺部濕啰音增多,提示有肺出血傾向,應及時報告醫生并做好搶救準備,遵醫囑靜脈滴入維生素K1、止血敏等,有肺出血者及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
(4)合并DIC者,應在實驗室監測下于早期高凝狀態下慎用肝素治療,監測心率、血壓變化,備好搶救藥物及設備。
2.6 健康指導 做好孕期保健,避免早產、窒息。寒冷季節加強保暖,盡早合理喂養,積極防治感染。向家長講解疾病的嚴重性,介紹相關的新生兒硬腫癥疾病知識,取得家長的配合,積極預防,降低發病率或使硬腫控制在較小范圍,提高治愈率。
3 小結
新生兒硬腫癥是指新生兒時期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皮膚和皮下脂肪變硬,常伴有水腫和低體溫的疾病。重癥可出現多器官功能損害。治療原則為恢復體溫,保證熱量及液體的供給,積極治療原發病及并發癥。而護士通過細致周密的綜合護理(復溫、合理喂養、預防感染、出血、呼吸暫停等并發癥發生),加強衛生宣教及健康指導,對降低硬腫癥的發病率及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