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歲:摸摸看
目標:孩子會用手觸物品,感受各種觸覺。
玩法:
1.準備一些不同觸感的東西,如硬的、軟的、毛茸茸等,由爸爸或媽媽帶著孩子伸手摸摸看。
2.輪流拿起每一個東西,并且說:“盒子好硬,你摸摸看,。”“小兔子毛毛的、好舒服,你摸摸看。”
1~2歲:搖啊搖
目標:孩子會跟著節奏擺動,并主動要求再玩一次。
玩法:
1.和孩子面對面,讓孩子坐在大人腿上。雙手拉著孩子的小手,輕輕地左右搖擺,口中唱著:搖到外婆橋。歌曲也可換成不同的節奏,如:火車快飛。
2.反復唱幾次,偶爾中途停下來看看孩子的反應,再決定是否繼續。
2~3歲:一起去散步
目標:享受親子探索的樂趣。
玩法:
1.選一個孩子精神好的時候,和他一起去散步。
2.散步時,和孩子一起觀察周圍的事物,例如:摸摸樹、聞聞小草的味道、撿一顆小石頭。也可以和賣菜的爺爺打招呼,看看菜攤上有什么,有沒有孩子喜歡的東西。
塑造搖籃里的科學家
孩子到底是怎么長大的?他能聽見什么?看見什么?能感覺什么?思考什么?最新的科學研究不斷告訴我們,孩子就像是搖籃里的小小科學家,無論在大腦認知、語言知覺、肢體動作、情緒表達與社會行為等方面,都有驚人的表現。
閱讀新知:
帶領小小愛書人的訣竅
你知道孩子有能力看書嗎?他的語言能力是如何發展的?他的閱讀行為是怎么建立的?當孩子從小被家長摟在懷里聽故事、看圖畫書時,他所獲得的不只是知性的啟發,更重要的是,孩子能感受家長的愛,并透過親子共讀的樂趣,建立起對閱讀長久的習慣與喜愛。
語言與閱讀發展關系密切
研究發現,孩子的語匯量和媽媽每天跟他說話的量有密切關系。孩子在自然的談話情境中,經由成人的動作、表情、音調、語氣等等,漸漸讀懂了別人的意思,也了解了語詞的意義。有些媽媽自認不是多話的人,不知該和孩子說什么,其實很簡單的生活談話都是好的,如:“媽媽幫孩子換尿布羅!好舒服呀。”另一個補充語匯的方法就是念故事書給孩子聽。孩子在說話、聽故事中學到了語音的意義,語匯豐富了,慢慢就會認識符號與語音的關系。語言是閱讀的基礎,而閱讀則使語言更豐富。
孩子閱讀有階段性
孩子看書是從看圖命名開始,能接受單幅、不連貫的圖,但內容必須是他身邊熟悉的事物,如:房子、動物、家人等。圖畫以大而寫實為宜。
孩子會逐漸注意圖畫書中的前后變化,喜歡自己翻書、玩書或喃喃自語。大人還沒念完一頁,孩子已搶著翻下一頁,這表示孩子已不只是想聽大人說故事,他已經想要自己探索了。不過,他還是喜歡大人在一旁,當孩子看到認識的東西,例如小狗,會回頭告訴大人,并等待回應:“對!是小狗。”當語言表達更豐富后,孩子先會看圖說故事,然后慢慢認識一些熟悉的字,但會誤認字形相似的字或把詞語顛倒。
如何帶領孩子進入閱讀世界
為孩子選好書,除了內容符合孩子的年齡、興趣,也要注意材質的安全性,如:紙張平滑不刮手、印刷清晰不傷眼。要常念書給孩子聽,每一次的時間不一定很長,但必須是專心、愉快的。當孩子自己會讀了,讓他也說說看,更有參與感。孩子喜歡重復聽同一個故事、重復看同一本書,每次都有新的發現與體會,這是孩子成為愛書人必經的歷程。閱讀不必局限于書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閱讀的素材很多,例如:街上的廣告招牌、廣告單上有趣的東西、食物的包裝盒等等,都可以幫助孩子豐富語匯及理解能力。
親子活動 diy
0~1歲:這是書
目標:孩子能知道每樣東西都有名字。
玩法:
1.孩子背部貼著家長懷里坐著,家長拿出一本書放在孩子眼前翻給他看。
2.指著圖片告訴孩子:“孩子你看!這是車子。”“這是花。”過一會兒,把整本書合上,告訴孩子:“這是一本書,孩子的書。”
1~2歲:小貓在哪里
目標:孩子能指認大人所說的東西。
玩法:
1.把孩子抱在腿上,兩人一起看一本書。
2.讀完以后,讓孩子玩尋找的游戲,可以問孩子:“小貓在哪里?找找看。”如果孩子還不會指認就指給他看。同時也可以帶著孩子學學書中小貓的動作,例如:拱起背、用爪子洗臉。
2~3歲:做一本孩子的書
目標:孩子喜歡讀自己的書。
玩法:
1.隨意用幾張大小相同的圖畫紙,摺疊成孩子喜歡的尺寸。告訴孩子:“我們一起來做孩子的書。”
3.找幾本舊雜志或廣告圖片,問孩子喜歡什么?例如:以車子、動物、房子、食物為主題,幫孩子剪下圖片,讓他自己粘貼。也可以讓孩子畫上幾筆,并幫他寫下他為每張圖片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