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適合孩子看的節目:比如動畫片、木偶片、兒童文藝節目、知識小品、智力競賽或反映英雄模范人物事跡的節目。 兒童常常看武打兇殺片,不僅容易使孩子長時間處于緊張、恐懼狀態,影響身心健康發育,而且容易使孩子產生好奇心,進行模仿,導致孩子對打架斗毆等不良社會現象適應性的提高。攻擊與冒險行為增多。
·父母盡量陪孩子看電視:父母應盡量陪孩子看電視節目,同時要給孩子解釋電視節目中有教育意義或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內容。
·父母控制自己看電視的時間:避免孩子跟著父母過長時間地看電視。
·轉移注意力的方式:生活中,父母可通過給孩子講故事、做游戲和進行戶外運動等方式,擴大孩子的興趣范圍,轉移孩子對電視的注意和依戀。
(三)社區參與是解決"電視孩子"的輔助手段
其實孩子們并非總想看電視,他們也非常想走出家門,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問班里的同學:"暑假里,當你一個人在家的時候,你覺得怎么樣?"孩子們說:"我覺得很孤單。""我覺得很無聊。""我覺得很害怕。""我覺得很寂寞。"看來,豐富孩子們的課外生活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較好的途徑了,所以有條件、有機會帶孩子們去室外、野外走走,如抽點時間與孩子一起看,或帶他們去書店、圖書館等處度光陰等不失為好方法。
也正如朋友所說,家中小女也看了一個暑假的電視,《家有兒女》是她的最愛,許多電視連續劇她也看的津津有味,電視情節還是她記得住。外面驕陽似火,很難帶她出去玩,就陪她去圖書館呆上一天。
如果以社區為單位在假期里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文體活動、社會調查、高年級輔導低年級同學做作業、學手工制作、小家政培訓等該有多好啊,家長、學生都會歡喜的。
(四)自身控制是消滅"電視孩子"的萬能鑰匙
解鈴還須系鈴人,要徹底消滅"電視孩子",還得培養自身的自控能力,從調查中不難發現,孩子們對一般的分辨能力還是有的,如在回答"你認為一天里看多長時間的電視比較合適?"時有29%的認為是半小時,53%的人認為是一小時。再如看少兒節目與科學探索有不少,冗長的電視劇0%,不管是否有所隱瞞,都說明孩子有一定的分辨能力與選擇能力。但他們的自我約束能力又不夠如什么都看的占15%,無目的無喜惡無時間觀念,上癮的反映,因此,問題的關鍵是就是孩子要學會自我控制與自我管理,不但在時間上能自我控制,還要在面對喜歡的節目時也能自覺克制,拒絕引誘。
那如何來培養自我控制能力呢?
1、自控能力構成的由自覺性、自制力、堅持性和延遲滿足四個因素組成,而各類規則游戲都蘊含著豐富的培養孩子自控的要素,因此,培養自控能力可以參加一些規則游戲。還有也可以進行自我教育,它有一個從低到高的不斷發展的過程。它可謂之自我控制力培養不可或缺的自動化機制。
2、運用厭惡法,借用輔助器具橡皮筋,套在手腕上進行厭惡訓練,當出現想長時看電視時,就接連拉彈橡皮筋彈打手腕,引起疼感;同時責備或提醒自己不能再看電視了。拉彈次數和強度視情況而定,直到不再坐在電視機前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