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慣培養的第二步-----明確規范,讓孩子對養成某個良好習慣的具體標準清清楚楚。
從未成年人的認知特點出發,行為習慣培養的要求必須是具體細致的。如《弟子規》中倡導的兩個好習慣可以視為范例:"出必告,返必面",即外出時必須告知父母,回來后也要面告父母。再如,"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意思是 ,如果聽見年長者呼喚人,就應立即代他去叫人。如果要找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
2004年3月,教育部新頒發了《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如何把這些具體的行為規范變為行為習慣,就是養成教育既切實可行又極為重要的內容。需要注意的是,從中美小學生守則的對比中可以看到,守則還應當進一步細化。我曾在《文摘報》上讀過樓蘭的一篇文章,很受啟發。
該文供參考如下:
中美兩國的小學都有小學生守則,但兩國教育的指導理念、紀律觀和規章制度卻各自不同。現轉抄出他們各自的守則,通過對比,可以看到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以及教育理念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美國小學生守則:
1.總是稱呼老師職位或尊姓。
2.按時或稍提前到課堂。
3.提問時舉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與老師講話。
5.缺席時必須補上所缺課業。向老師或同學請教。
6.如果因緊急事情離開學校,事先告訴你的老師并索取耽誤的功課。
7.所有作業必須是你自己完成的。
8.考試不許作弊。
9.如果你聽課有困難,可以約見老師尋求幫助,老師會高興地幫助你。
10.任何缺勤或遲到,需要出示家長寫的請假條。
11.惟一可以允許的缺勤理由是個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節日。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學都違規。
12.當老師提問且沒有指定某一學生回答時,知道答案的都應該舉手。
中國小學生守則:
(2004年3月25日教育部頒發,當年9月1日起執行)
1.熱愛祖國,熱愛人民。
2.遵守法律法規,增強法律意識。遵守校規校紀,遵守社會公德。
3.熱愛科學,努力學習,勤思好問,樂于探究,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有益的活動。
4.珍愛生命,注意安全,鍛煉身體,講究衛生。
5.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生活習慣文明健康。
6.積極參加勞動,勤儉樸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禮貌待人。
8.熱愛集體,團結同學,互相幫助,關心他人。
9.誠實守信,言行一致,知錯就改,有責任心。
10.熱愛大自然,愛護生活環境。
相比之下,美國的守則很具體,每一條款孩子們都可以遵照執行。看起來瑣碎,卻是維護學校紀律的最基本要求。孩子們就在執行這些細致規矩時,不知不覺地學會了遵守紀律。中國的小學生守則比較宏觀,一些條款缺乏具體實施方式,還有一些條款似乎不適合小學生的年齡,執行起來也會不得要領。
如何制定規章制度,體現了國家的法制觀念和教育理念。這些大的理念雖有差異,但是制定在小學校里實施的規則,則不能脫離教育心理學和兒童行為發展理論。年齡越小的學生,越需要具體細微的行為指令,而不能給出太抽象籠統的規則,那會使他們在實施時感到困惑。美國采取的就是這種具體化法則,受這種影響長大的美國人,也習慣于行為規范化,善于遵守具體的規則。而中國的基礎教育在這一點上就顯得空泛,偏愛講大道理喊口號,看起來是教育新一代有遠大目標,但不制定實現教育目標的具體步驟,起不到有效約束學生的作用。
中國的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小學生20條,中學生40條)規定細致了許多,但是限制詞過多。我粗略統計了一下,小學生20條用了33個"不"字,中學生40條用了64個"不"字。顯然,過多的要求和禁止是難以實現的。
例如,北京某飯店的小伙子不會走路
北京市史家小學的一個男孩子上課時很調皮,把任課老師惹生氣了,下課了全班同學都埋怨他,這個小男孩很懊惱,就去找他的班主任孫蒲遠老師。
孫老師做過40多年的小學班主任,經驗豐富,是位全國特級老師。她聽了小男孩的話,對他說:"犯了錯就認錯還是好孩子嘛。那你決定怎么認錯呢?"小男孩說:"我去給老師賠禮道歉,再給老師鞠個躬。"孫老師說:"鞠躬很好,會讓對方知道你很有誠意。可是你會鞠躬嗎?試一下我看看。"小男孩直挺挺地點了一下頭。孫老師搖搖頭說:"這不是鞠躬,這只是點頭嘛,點頭道歉缺乏誠意。"那個男孩愣住了,因為長這么大,他從來不知道鞠躬與點頭有什么區別。
這時,孫老師站起來,給小男孩演示怎么鞠躬:挺胸抬頭,雙手自然下垂,然后上身向下彎曲與地面平行,再平身,這才是鞠躬。然后,孫老師讓男孩子練習了幾次,才讓他去給任課老師認錯。
孫蒲遠老師不愧是全國特級老師,她教育學生不光有耐心,還有細心,因為只有細致入微的指導,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好習慣。甚至可以說,沒有細節的指導,就沒有兒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