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議錯時上廁所
對幼兒實行男女分廁,是有效的性別意識教育,也是幼兒教育中的重要一課。如果幼兒園受場地所限,可效仿個別商家的做法,實行錯時段上廁所。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4至5歲的孩子,處于一個性心理發展的特殊階段——“性蕾期”。如果父母在這個階段教育不當,將對孩子產生較為深遠的負面影響。相反,如果孩子合理安然地度過了這個時期,他的人格的基本模式就大致形成了。從接診的病例來看,同性戀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幼兒時期對兩性認知的不明確導致的。父母千萬不要人為地為孩子選擇性別,不要把孩子男扮女裝或女扮男裝。
當孩子提出性問題時,父母應輕描淡寫地回答,不要欺騙,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有神秘感。因為孩子的提問往往是漫不經心和興之所至的,父母應當了解這點,自然坦誠地回答問題。父母的窘迫與羞怯,只能加重孩子的好奇心。而回答問題時,應堅決果斷、簡潔明了,不要引申,也不宜鼓勵孩子引發聯想。
不回避 早教育
我認為男女同廁會影響到孩子的性別意識。市區金女士的女兒站著小便,而且還說:我要做男孩,男孩子多方便啊!這正是性別意識已經出現的表現,也是我們家長開始實施性別教育的最佳時機,千萬不能錯過。
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要把握三個原則:
第一,及早教育。早教育比晚教育要好,5歲以前是比較好的時期。幼兒時期是孩子個性、氣質、性別意識養成的一個關鍵階段,孩子對于性別已有較清晰認識,應該特別注意培養。孩子是天真無邪的,較早地讓他們知道一些性別知識,要比他們懂得了害羞,懂得了成人的忌諱之后,才去自己琢磨要好得多。
第二,不能回避。面對孩子提出的兩性方面的疑惑,家長務必正確引導和耐心解釋,不要回避或者欺瞞孩子。孩子可能會問這些問題:我是從哪里生出來的?為什么爸爸站著尿尿,媽媽卻坐著尿尿?為什么爸爸媽媽可以睡在一起,而我卻要自己睡一個房間?等等。這是一個兒童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碰到的問題。作為家長,我們不應回避或閃爍其詞,不要用“等你長大了就會明白的”來糊弄孩子,反而激起孩子的好奇心。
第三,要有平等觀念。父母不能讓小孩子從小就產生性別歧視,特別是對女孩的歧視。有少數重男輕女的家長,不喜歡女孩,使小孩從小就產生自卑心理。還有一種就是對男孩子的溺愛,這也是一種不平等思想。最新研究表明,獨生子女家庭里的男孩普遍受到母親的寵愛,最容易傾向同性戀和娘娘腔。重男輕女、家庭條件優越等原因,都容易導致孩子在這一時期發生性別認知模糊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