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福利视频/中文天堂最新版在线精品/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鸭子/www.俺去

國內知名母嬰門戶網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網站地圖

您現在的位置:育嬰中國 > 兒科>> 新生兒疾病 > 正文內容

解析新生兒黃疸的種類
點擊數: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評論

  新生兒攝取、結合、排泄膽紅素的能力僅為成人的1%~2%,因此極易出現黃疸,尤其當新生兒處于饑餓、缺氧、胎糞排出延遲、脫水、酸中毒、頭顱血腫或顱內出血等狀態時黃疸加重。其病因復雜,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新生兒黃疸(neonatal jaundice)是膽紅素(大部分未為結合膽紅素)在體內積聚而引起,其原因復雜,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部分病理性黃疸克致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產生膽紅素腦病,故應加強對新生兒黃疸的臨床觀察,盡快找出原因,及時治療。

  【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

  (一)膽紅素生成較多 新生兒每日生成膽紅素約8。8mg/kg,而成人僅為3。8mg/kg。其原因是:胎兒處于氧分壓偏低的環境,故生成的紅細胞數較多,出生后環境氧分壓提高,紅細胞相對過多、破壞亦多;胎兒血紅蛋白半衰期短,新生兒紅細胞壽命比成人短20~40天,形成膽紅素的周期縮短;其他來源的膽紅素生成較多,如來自肝臟等器官的血紅素蛋白(過氧化氫酶、細胞色素P450等)和骨髓中無效造血(紅細胞成熟過程中有少量被破壞)的膽紅素前體較多。

  (二)運轉膽紅素的能力不足 剛娩出的新生兒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影響血中膽紅素與白蛋白的聯結,早產兒白蛋白的數量較足月兒為低,均使運送膽紅素的能力不足。

  (三)肝功能發育未完善 ①初生兒肝細胞內攝取膽紅素必需的Y、Z蛋白含量低,5~10天后才達成人水平;②形成結合膽紅素的功能差,即肝細胞內脲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UDPGT)的含量低且活力不足(僅為正常的0~30%),不能有效的將脂溶性未結合膽紅素(間接膽紅素)與葡萄糖醛酸結合成水溶性結合膽紅素(直接膽紅素),此酶活性在一周后逐漸正常;③排泄結合膽紅素的能力差,易致膽汁郁積。

  (四)腸肝循環的特性 初生嬰兒的腸道內細菌量少,不能將腸道內的膽紅素還原成糞、尿膽原;且腸腔內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較高,能將結合膽紅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結合膽紅素,后者又被腸吸收經門脈而達肝臟。

  由于上述特點,新生兒攝取、結合、排泄膽紅素的能力僅為成人的1%~2%,因此極易出現黃疸,尤其當新生兒處于饑餓、缺氧、胎糞排出延遲、脫水、酸中毒、頭顱血腫或顱內出血等狀態時黃疸加重。

  【新生兒黃疸的分類】

  (一)生理性黃疸 由于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約50%~60%的足月兒和>80%的早產兒于生后2~3天內出現黃疸,4~5天達高峰;一般情況良好,足月兒在2周內消退,早產兒可延到3~4周。目前對民既往沿用的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血清膽紅素上限值,即足月兒<205。2μmol/L(12mg/dl)和早產兒<257μmol/L(15mg/dl),已經提出異議,因較小的早產兒即使膽紅素<171μmol/L(10mg/dl),也可能發生膽紅素腦病。國外已規定足月兒血清膽紅素<220。59μmol/L(12。9mg/dl)為生理性黃疸的界限;國內學者通過監測發現正常足月兒生理性黃疸的膽紅素值上限在205。2~256。5μmol/L(12~15mg/dl)之間,超過原定205。2μmol/L者占31。3%~48。5%,,早產兒血清膽紅質上限超過256。2 μmol/L者也占42。9%,故正在通過全國性協作調研擬重新修訂我國生理性黃疸的診斷標準。

  


編輯:王曉芳
共2頁 您在第1頁 首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尾頁 跳轉到頁 本頁共有1536個字符
熱門文章
更多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