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親人的突然死亡或受傷、父母吵架或離異、母子長期分離、黑夜恐懼受驚等原因均可導致孩子遺尿。
排尿習慣訓練不當:有的家長給孩子使用尿布的時間過長,使孩子不能養成自己控制排尿的習慣。有的家長把孩子喚醒以后,讓他坐在便盆上,邊玩邊撒尿,最后,也沒有看看孩子是否已經小便了,就把孩子往床上一抱。這樣,孩子就不可能把排尿與坐便盆聯系起來構成條件反射。
怎樣幫助尿床寶寶告別尿床
父母要幫助孩子進行一定治療,包括:
要求孩子定時睡覺(一般在晚上9點)。
去廁所:睡前,一定要求孩子去廁所小便,不要在床邊放痰盂。因為去廁所小便可以使孩子建立“到廁所去小便”的條件反射。
開鬧鐘:臨睡前把鬧鐘定在11點,放在孩子的耳朵邊上。一般在最初的一兩個月里,鬧鐘是叫不醒孩子的,仍要媽媽去叫,大約經過3個月左右,鬧鐘就可以把孩子叫醒。為什么鬧鐘要定在11點呢?因為絕大多數尿床孩子的首次尿床時間都是在入睡后的最初3個小時以內,所以要提前1個小時(11點)叫醒孩子。
少喝水:要求孩子睡前(一般從晚飯后開始)不要喝水、不吃水果,目的在于減少尿量。
別興奮:在孩子睡覺前,家長不要逗引孩子,不要讓孩子看驚險的電影或電視,也不要給孩子講會使他“激動”的故事。因為睡前過于興奮,孩子就會睡得很深,容易尿床。
定時叫醒孩子(一般在晚上11點)。應注意:
要醒透:不僅要叫醒孩子,而且一定要使孩子徹底醒“透”,否則就會尿不干凈,后半夜就容易尿床。
去廁所:在孩子醒“透”以后,不管天氣有多冷,一定要讓孩子去廁所小便,決不可以尿在床邊的痰盂里。這樣做,一方面孩子從床邊走到廁所,有助干醒得更“透”一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使孩子建立起“到廁所去小便”的條件反射。
父母陪伴:這樣做的目的在于了解孩子小便的情況:是否尿了?尿得是否干凈?
父母先尿:目的是誘導孩子小便,有利于孩子尿得更干凈些。
一般來說,經過上述“家庭心理治療”,大約3-6個月以后,大多數的孩子就不會再遺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