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福利视频/中文天堂最新版在线精品/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鸭子/www.俺去

國內知名母嬰門戶網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網站地圖

您現在的位置:育嬰中國 > 兒科>> 小兒泌尿科 > 正文內容

腎臟轉運失靈有何后果?
點擊數: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評論

          腎臟轉運功能異常會導致許多腎臟疾病。腎小管重吸收胱氨酸減少會引起胱氨酸尿癥,引發腎絞痛。近端腎小管功能異常,引起葡萄糖尿,磷酸鹽尿,氨基酸尿及碳酸氫鹽尿,即范科尼綜合征。由色氨酸和其他氨基酸吸收,分泌異常會致Hartnup病,引起皮疹和中樞神經系統異常。

  胱氨酸尿癥

  一種腎小管的遺傳性缺陷。由于腎小管重吸收胱氨酸減少,尿中含量增加而引起,尿路中常有胱氨酸結石形成。  胱氨酸尿癥系常染色體隱性遺傳,雜合子者尿中胱氨酸分泌也可增加,但很少形成結石。

  病理生理學

  胱氨酸尿癥的主要問題是腎小管對胱氨酸重吸收減少,從而引起尿中胱氨酸濃度增加。胱氨酸于酸性尿中很少溶解,當它的濃度超過其溶解度時就發生沉淀,形成結晶或結石。

  二堿基氨基酸(賴氨酸,精氨酸,鳥氨酸)的重吸收也受影響,但不引起癥狀,因為它們除與胱氨酸共用一轉運通道外另有一轉運系統。它們亦較胱氨酸易溶于尿,從而不引起結晶和結石形成。它們(包括胱氨酸)在小腸的吸收也是減少的。

  癥狀,體征和診斷

  胱氨酸尿癥最常見的癥狀是腎絞痛,通常發生在10~30歲間。由于尿路梗阻可引起尿感和腎功能衰竭。

  不透光的胱氨酸結石發生于腎盂或膀胱。常見鹿角狀結石。胱氨酸在尿中形成黃褐色,六角形的晶體。尿中過量胱氨酸可通過硝普鹽氰化物試驗檢出。色譜法和電泳可進一步明確診斷。

  預后和治療

  長期存活患者其終末期腎病的發生是必然的。尿中胱氨酸濃度可通過增加尿量而降低。攝入液量必須充足,保證尿量達到4L/d。夜間尿pH值降低,水量充足更為重要。口服碳酸氫鈉堿化尿液使其pH>7。5及睡前口服乙酰唑胺5mg/kg(總量可達250mg)能明顯增加胱氨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度。當增加液量攝入和堿化尿液仍不能減少結石形成時,可考慮使用其他藥物,如青霉胺(盡管毒性限制了其應用)。約半數使用青霉胺的患者出現毒性反應,包括發熱,皮疹和關節痛,腎病綜合征,各類血細胞減少,SLE樣反應也可出現但相對少見。

  范科尼綜合征

  范科尼(Fanconi)綜合征是一種遺傳性或獲得性疾病。常與胱氨酸病相伴發,其特征是近端腎小管功能異常,引起葡萄糖尿,磷酸鹽尿,氨基酸尿及碳酸氫鹽尿。

  病因學和流行病學

  遺傳性范科尼綜合征常伴發其他遺傳性疾病,尤其是胱氨酸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表269-5)。雜合子可出現細胞內胱氨酸沉積,但無其他臨床和實驗室表現。范科尼綜合征也可伴發肝豆狀核變,遺傳性果糖不耐受癥,半乳糖血癥,糖原貯積癥,酪氨酸血癥和Lowe綜合征(眼腦腎綜合征)。

  獲得性范科尼綜合征可由于使用6-巰基嘌呤或過期的四環素,腎移植,多發性骨髓瘤,淀粉樣變性,重金屬或其他化學物質中毒,維生素D缺乏等引起。

  病理生理學,癥狀和體征

  近端腎小管多種功能障礙引起葡萄糖,磷酸鹽,氨基酸,碳酸氫鹽,尿酸,水,鉀和鈉重吸收減少。氨基酸尿很普遍,但胱氨酸分泌增加并不嚴重。根本的病理生理學變化尚不清楚。

  遺傳性范科尼綜合征其主要的臨床癥狀如近端腎小管性酸中毒,低血磷酸鹽性佝僂病,低鉀血癥,多尿和口渴---嬰兒期即可出現。

  在伴胱氨酸病的腎病型里,常見生長發育遲緩。視網膜出現斑狀色素減少。間質性腎炎的發展可導致進行性腎功能衰竭,這在青春期前是致命的。

  獲得性范科尼綜合征成年患者出現近端腎小管性酸中毒,低磷酸鹽血癥,低鉀血癥等實驗室檢查異常。患者可有骨骼疾病(骨質疏松)的癥狀和肌無力。

  治療和診斷

  診斷依據于腎功能異常,尤其是葡萄糖尿,磷酸鹽尿和氨基酸尿的出現。胱氨酸病患者,裂隙燈檢查可發現角膜中存在胱氨酸結晶體。

  除了針對性的去除腎毒性物質外,無特殊治療。給予碳酸氫鈉口服可減輕酸中毒。也可給予2~3mEq/(kg。d)的Shohl液,或者餐后或睡前服用5~15ml的二枸櫞酸或多枸櫞酸來替代NaHCO3 溶液,更易接受一些。鉀的補充是必需的。低血磷酸鹽性佝僂病的治療見下文。腎功能衰竭患者可行腎移植。但若胱氨酸病是主要疾患,其他臟器的進行性損害仍將繼續并將最終導致死亡。

  低血磷酸鹽性佝僂病(抗維生素D性佝僂病)

  低血磷酸鹽性佝僂病是家族性的或罕見為獲得性的疾病。其特征包括低磷酸鹽血癥,腸道鈣吸收功能障礙,對維生素D無反應的佝僂病或骨質疏松。

  家族性低血磷酸鹽性佝僂病為X連鎖顯性遺傳。女性患者骨骼疾病較男性為輕,可僅表現為低磷酸鹽血癥。散發的獲得性病例常與良性間質性腫瘤有關(癌基因性佝僂病)。

  病理生理學

  主要的病理生理變化是近端腎小管對磷酸鹽重吸收減少,小腸對鈣,磷酸鹽吸收亦減少。甲狀旁腺激素和維生素D水平正常。

  該病可分為兩型。Ⅰ型,腎臟合成1,25-二羥維生素D3 減少,導致其血漿濃度降低。Ⅱ型,1,25-二羥維生素D3 血漿濃度正常或升高,而細胞對1,25-二羥維生素D3 反應降低。

  癥狀,體征和診斷

  該病表現多樣,可單純表現為低磷酸鹽血癥,亦可表現為小腿彎曲或其他骨骼畸形,假性骨折,骨骼疼痛,身材矮小等嚴重的佝僂病或骨軟化癥狀。肌肉附著處骨質增生可能影響運動。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時出現的脊柱和骨盆佝僂病改變在低血磷酸鹽性佝僂病中極少出現。可能發生頭顱狹小,抽搐,發病年齡一般在1歲以下。

  血磷酸鹽濃度降低,鈣濃度正常,堿性磷酸酶常升高,血清1,25-二羥維生素D3 的測定有助于區分Ⅰ型和Ⅱ型。在評定血1,25-二羥維生素D3 濃度時,必須考慮同樣本中血清磷酸鹽的濃度,血磷酸鹽濃度低可使1,25-二羥維生素D3 的水平升高。低血磷酸鹽性佝僂病必須與維生素D依賴性佝僂病相鑒別,兩者臨床表現相似,但后者系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低血鈣,無低血磷或程度很輕,手足搐搦,抽搐常見,經常有脊柱及骨盆的佝僂病改變。

  治療

  Ⅰ型低血磷酸鹽性佝僂病的治療包括分數次口服磷酸鹽1~3g/(kg。d),同時使用1,25-二羥維生素D3 ,始量為0。015~0。02μg/(kg。d),漸增加至0。03~0。06μg/(kg。d),達最大量為2μg/d進行維持。治療后可見血磷酸鹽濃度升高,堿性磷酸酶降低,佝僂病痊愈,生長加快。但高血鈣,高尿鈣和腎功能下降可妨礙治療。Ⅱ型低血磷酸鹽性佝僂病對治療反應很差,僅予磷酸鹽替代來降低低血磷酸鹽的程度。患有癌基因性佝僂病的成人,隨著產生體液因子抑制近曲小管重吸收磷酸鹽的小細胞性間質腫瘤被切除,疾病即可顯著改善。

  Hartnup病

  本病較罕見,由色氨酸和其他氨基酸吸收,分泌異常所致。皮疹和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為其臨床特征。Hartnup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直系血親是常見的發病因素。雜合子表現型正常。

  患者小腸對色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和其他單氨基單羧基氨基酸吸收障礙。未被吸收的氨基酸在胃腸道內積聚,腸道菌群對其分解代謝增加。色氨酸降解產物包括吲哚,喹啉和5-羥色胺可被小腸吸收,并由尿排出。腎臟氨基酸重吸收亦減少,形成包括除脯氨酸和羥脯氨酸外的所有中性氨基酸的氨基酸尿。色氨酸轉變為煙酰胺也受影響。

  癥狀出現前有營養攝入不足。臨床表現類似于糙皮病,由煙酰胺缺乏引起,皮疹尤其出現在身體外露的部位。神經系統癥狀包括小腦共濟失調和精神異常。智能發育遲緩,矮小,頭痛,虛脫和暈厥亦較常見。盡管是先天性的,癥狀可出現在嬰兒,兒童和成年早期。日照,發熱,服藥和一些應激情況可促使癥狀出現。

  診斷依據于尿中特征性的被分泌的氨基酸譜。尿中吲哚及其他色氨酸降解產物也提供了該病診斷的輔助依據。本病預后較好,隨年齡增加發病次數減少。維持良好的營養狀況,飲食中添加尼克酰胺(煙酰胺)或煙酸(20mg/d)可防止疾病發作。發作時可給予口服尼克酰胺(50~400mg/d)。

  家族性亞氨基甘氨酸尿

  為良性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該病腎小管對亞氨基酸和甘氨酸的重吸收存在缺陷。

  純合子尿中有異常量的亞氨基酸(脯氨酸和羥脯氨酸)和甘氨酸;雜合子僅有甘氨酸尿。血漿氨基酸水平正常。小腸對脯氨酸的吸收可能減少。新生兒期亞氨基酸尿是正常的。


編輯:黃群
熱門文章
更多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