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曾經用猴子做過實驗,一組猴子從小由猴媽媽撫養,另一組由可以提供食物的電動木偶“猴媽媽”陪伴,結果,前者長大后行動靈活、表情豐富、安靜;而后者行動莽撞、呆滯、敏感、膽小、易怒。這個實驗證明了感情交流對動物成長的影響,動物尚且如此,那么人呢?
目前有不少家長都喜歡把小孩交給老人或保姆撫養,卻減少了和小孩接觸的時間,結果使孩子情緒和情感的健康發展受到影響。
小剛一出生時一切正常,漂亮可愛。小剛的媽媽是個要強的工程師,整天忙于工作,把孩子丟給保姆。如今孩子兩歲半了,膽小、害羞,在幼兒園不敢和小朋友玩耍,一見到陌生人就躲在家人的后面,除了保姆和母親外,別人都不要,情緒很不穩定,性格也很固執。
像小剛這樣的孩子很多,都是因為從小缺少父母之愛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情感溝通障礙。不可否認,保姆有充分的時間照顧小孩,但畢竟缺乏教育小孩的經驗;而老年人對孫子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但老年人的表情和語言比年輕人少,而且對孩子保護過多,限制了孩子的活動。再加上如今“只生一個好”,樓房居住又相對獨立,孩子們缺乏與兄弟姐妹和小伙伴們交往的機會,容易形成孤僻、內向、膽小、任性的性格,甚至出現情感淡漠。
廣州市晴朗天心理咨詢中心的專家指出,要想避免孩子的膽小、敏感,母親在孩子出生前不僅要做好物質準備,還要學會科學的孕兒、育兒方法。懷孕期間要保持心情舒暢;孩子出生后,要經常擁抱、愛撫、逗弄他,跟他說話、微笑;孩子再大一些,要和孩子一起做游戲,并且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豐富的顏色、氣味和聲音刺激,創造條件讓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不要限制孩子們之間的交往。如果孩子出現了情感發育、人際交往方面的障礙,應及時采用心理治療或心理素質訓練來加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