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情緒是什么以及其特性之后,就要觀察和了解自己個別的情緒狀態,真正進入情緒的管理。
首先可以試著找出個人的情緒脈絡。花一些工夫對自己的情緒狀況進行記錄是必要的。記錄一天可分兩次,清晨記錄一醒來的情緒狀態,以五或七點量化情緒低潮到正向高昂的程度,并記下氣候星期幾(女性要標注生理期)。睡前再記錄一次,并寫下當天發生較為明顯的情緒事件。記錄一段時間可看出自己情緒的周期和變化的原因。在低潮期可做些愉快的事,減少產生激烈情緒反應的機會。常會引發情緒的因素,就要想法子躲開或調整。
另一種了解情緒的方法,是練習覺察自己情緒的生理變化。生理反應是相當快速和明顯的,若能及早感覺到,較能防范于未然。特別是人與人間常發生的情緒沖突,如和某人討論觀念相左的事情,發現自己的心跳加速、胃部開始緊縮,代表你可能已快被對方激怒,若你不愿有強烈的情緒表現,在尚未爆發前你大可以深呼吸調節、或藉機離開一下、或約個其他時間再談,而不至于讓場面一發不可收拾(當然該吵的架要吵,該發的火也可以發,但選擇權該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你的情緒)。不過,一般人可能對自己的身體不夠敏銳。可在睡前以冥想的方式,和自己的身體對話,熟悉它放松和變化的狀態,久而久之就能敏覺于生理的各種反應。觀察自己情緒的表達習慣,也是有幫助的。有人一緊張就會肌肉緊繃,有的則皺眉,有人會咬牙。平時注意調整,不但自己會較放松,互動時對方也會較輕松。
增加對他人情緒的覺察也很重要,才不會被掃到臺風尾而讓自己不好受,或發生沖突引起自己強烈的情緒。像對方已緊握拳頭、或表情僵硬,就該要有所警覺,體會一下對方的狀況,先安撫對方再想更好的處理之道,或能適時先離開。所以,平時訓練自己多觀察他人的非語言行為,包括面部表情,特別是眉毛、嘴角、臉部肌肉;眼神;身體姿勢動作;副語言即音量、音調、重音、停頓等聲音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