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視幼兒德育教育,能促使幼兒社會化的進程社會化是一種過程,是一個人從不知不識的生物個體,通過學習群體文化、學習承擔社會角色,逐漸充實,從而形成個性,融合于社會,成為社會成員。這個過程就是社會化。幼兒的社會化是學習與人交往,與社會交往,學習待人接物處事的規范等等,在這個日益開放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各種思想、行為習慣都在直接或間接地對幼兒產生影響,加上幼兒知識經驗貧乏,又好模仿,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差,他們的意識、情感和行為更易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家長的言行對幼小的孩子起著熏陶和潛移默化的作用。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若教師和家長不重視幼兒的德育教育,不對他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任孩子向反面的丑惡的行為模仿,容易誤入歧途。社會上日前增多的"問題兒童"、"青少年犯罪"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足以說明早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2、重視幼兒德育教育,能促進幼兒個性全面發展幼兒個性的全面發展,包括有身體的、智力的、情感的、品德和性格以及審美方面的發展,其中品德和性格的發展是全面發展的重要部分。良好的品德和優良的性格對一個人的發展起著深遠的影響。
我國墨子曾說:"志不強者,智不達。"許多國內外的研究也顯示,智力發展好,聰明的人并不一定成功,而成功的人并不是都很聰明,但是他們卻擁有許多優良的品質和性格。如:堅強的意志力、自我控制能力、堅忍不拔、誠實守信的品質,樂觀開朗的性格等等。正是這些非智力因素的影響促使他們走向成功。然而這些良好的品質和性格則應從小培養,因為幼兒時期是一個人性格塑造的重要時期,如果幼兒從小就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質,能提高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使感知、注意、觀察、記憶、想象、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并能承受一些困難和挫折,提高自身的抗挫能力。
同時良好的性格也是幼兒個性發展的重要心理力量。性格活潑開朗,就能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參加各項活動,積極與人及同伴交往,從而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積極發展。可見幼兒的德育教育,在促進幼兒個性全面發展中同樣起著重要作用,應引起家長和教師的高度重視。
3、重視幼兒的德育教育,能促進獨生子女的健康成長隨著我國獨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據有關部門對獨生子女及其家庭進行的大量調查研究發現,在智力發展水平和身體狀況方面,一般表現出較大的優勢,而在品德行為習慣等方面則不盡人意。如:生活上的優越環境和過分照顧,而形成了幼兒的嬌生慣養。
家長的溺愛和缺乏理智的教育又形成了幼兒的不良品德和行為習慣。由于是獨生子女,家里的一切玩具、圖書、物品均為他一人所有,不需與別人分享,從而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征。又由于一些家長過分嬌寵幼兒,一切包辦代替,挫傷了幼兒的獨立性和積極性,以至于幼兒的依賴性越來越強,自理能力越來越差。又有一些家長對幼兒的行為放任與聽之任之,處處妥協和滿足幼兒,使幼兒缺乏自制、自控能力,養成了任性,執拗和粗暴等等不良行為和習慣。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指出:"一切都讓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所給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在這個幼兒發展的關鍵時期,家長和教師再不去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干預和糾正幼兒的這些不良行為和品質,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將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