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上的荒蕪感就像人的饑餓感一樣,使人難耐。同時,它也如饑餓感一樣可以得到緩解和消除。那么,孩子們應該如何擺脫空心靈荒蕪的消極作用,并且克服心靈的荒蕪呢?
(1)家庭方面。 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是影響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除了和同齡伙伴交往外,千萬不能忽視家庭成員的作用,最好能和父母建立起朋友般的關系,平等、民主的家庭可以培養孩子積極健康的心理,他們會學會與人合作,尊重他人以及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家長的榜樣、威信和示范作用,在培養孩子良好性格的方面有重要作用。家長應該是德才兼備和具有良好性格修養的人,要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表率。在家首先要培養孩子獨立的習慣,讓他們學會照顧自己,不能事事都依著他們,這樣就可以避免養成懶散的習性。懶散與空虛只有一紙之隔,因為懶散,就不想有所追求,就會無所事事或不愿做事,就會胡思亂想,或者設法尋求消極的刺激,結果就會慢慢變得空虛起來。因此,在家庭生活中逐漸養成孩子勤勞的習慣,在家務勞動中體驗到付出帶來的喜悅忘卻不必要的煩惱,消除他們那些切實際的幻想,從中獲得樂趣,心靈才會充實。
(2)學校方面。
我們不能把孩子的這種不利心理形成的和發展的原因僅僅歸之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對孩子性格形成和發展也起很重要的作用。學校是通過各種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孩子施加教育的場所。孩子在學校不僅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明確學習上的重要性,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許多孩子看不到知識的具體作用和價值,就認為學的都是沒用的東西,他們不知高樓大廈不是憑空建起的,只有今天打下良好的基礎,明天才能進一步深造,才能活學活用。
在校也接受一定的政治和道德教育,學習良好的為人處世的方法,形成自己的科學世界觀,世界觀的形成對良好性格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既教書育人,在傳授科學知識的過程中,訓練著孩子習慣于有目的、連續的、有條理的工作作風,激勵他們奮發圖強以拼搏精神刻苦學習,培養他們的讀書興趣。教育他們讀書能使空虛者從狹窄的經驗天地奔向無限浩瀚的知識海洋,從中獲得智慧、汲取力量,從而情緒高漲、精神飽滿,使空虛的心靈不斷得到充實。在克服困難中培養他們堅毅、頑強的性格特征。
孩子在班級體中生活,集體的特點、要求、輿論和評價、以及集體活動等,對孩子性格的形成都給予具體影響。但不是任何班級體對孩子性格的形成都發揮積極作用。班級必須在老師指導下,有正確而有明確的目的性;選擇出合適的班干部,組織起領導核心;建立民主氣氛,發揚正氣,能與不良傾向作斗爭;對它的成員有嚴格要求,使集體成員既有積極性、主動性,又能遵守紀律,才能促使該集體的成員形成優良的性格特征。教師還應該通過其他宣傳教育方式,為孩子樹立英雄形象和先進典型,作為模仿的培養。椐研究,榜樣對孩子形成道德行為有啟示作用、控制作用、調節作用、矯正作用。
(3)社會方面。
在社會實踐中,人們適應并改變著環境,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性格。因此,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孩子接受正確的道德原則的指導,并使它變為習慣化的行為方式的有效途徑。孩子的社會實踐包括社會政治活動、各種形式的勞動、科技活動及其它實踐活動等等。組織孩子參見適當的社會政治性活動,可以使他們經受鍛煉,提高思想覺悟,逐漸培養起原則性、堅韌性,沉著、勇敢等性格特征;遇到孩子適當參加力所能及的美化校園及工農業勞動,不僅能使他們養成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熱愛勞動的習慣,并能從中培養孩子從小熱愛科學、追求真理、堅韌頑強、不怕挫折、實事求是等良好性格特征不可缺少的措施;嚴格生活制度可以使孩子逐漸形成遵守紀律的習慣,養成生活與工作井井有條的性格;在集體活動中,遵守一定行為準則的要求和接受集體輿論的影響,形成良好的班風與校風,對孩子的性格的形成也有作用。鼓勵這些孩子多結交好朋友,多與人交往能在相互啟示、相互激勵、相互幫助中受到心靈的感染,使心靈充實。
(4)引導孩子自我糾正錯誤。
孩子的世界本不是雜草叢生,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自我糾正錯誤,孩子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完全取決于孩子自己的選擇,我們無法改變他們,只有孩子自己能改變自己。我們應該正確引導他們自己樹立"雄心壯志",自己確立遠大而崇高的目標,自己在行動中勇于克服困難,建立美好的自我意識。告訴他們不要凡事總會想得到別人幫助,卻恰恰忘了自己,久而久之形成一種依賴,于是自己便成了累贅。而是應該反過來,求自己,這樣自己就會真正找會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