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使用手機的危害
英國一份研究報告提醒家長,小孩子使用手機更容易受到手機的輻射。研究表明,小孩在使用手機時,大腦中吸收的輻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孩子對輻射的吸收率之所以比成年人高,是因為他們的耳朵和顱骨薄且小。強大的電磁波長期在腦邊釋放,會影響少年兒童大腦發育,嚴重的會誘發腦瘤。為此,研究人員向家長發出呼吁,為了下一代的身體健康不受影響,必須對自己的小孩使用手機加以限制。
另外,據英國科學家報告,兒童應避免長時間使用手機,不使用時應讓手機與頭部、大腿等“容易受傷的器官”保持距離,避免影響生殖能力。盡管市面上的手機輻射大多符合目前的安全標準,但輻射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手機制造以廣告吸引16歲以下的兒童與青少年買手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預防電腦、電子游戲“中毒”
隨著電腦的普及與應用,越來越多的少年兒童對電腦產生迷戀,很多少年兒童已發展到了沉溺的程度,即已對電腦玩上了癮,不能自拔,故而造成不應有的生理和心理傷害。對此,許多家長、教師極其擔心而又束手無策,在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前來咨詢的家長。
另外,當前流行的相當部分的電子游戲都帶有暴力內容,青少年最喜歡的電子游戲中有50%帶有暴力內容。暴力電子游戲增加了游戲者的攻擊行為、攻擊認知、攻擊情感、生理喚醒。調查研究了11~15歲男孩玩網絡游戲的群體特征,發現其網絡游戲群體具有層級性,且各群體之間經常發生言語或身體沖突。
有專家認為玩暴力電子游戲可能會減少游戲者對受害者的同情并使其更傾向于把周圍世界看作是一個危險的地方。1999年美國哥倫比亞高級中學校園槍擊案之后,人們開始關注電腦游戲這一新興的媒體暴力形式。很多研究證明了游戲中的暴力會增加人的攻擊性。
那么,少年兒童電腦、電子游戲上癮怎么辦?應如何矯治?
認真查找上癮的原因
導致他們上癮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點:
第一,電腦網絡及游戲具有強烈的刺激性、趣味性、娛樂性、互動性,深深吸引了廣大兒童。一些網吧的經營者,受利益驅動,非法經營,有的甚至不擇手段吸引少年兒童上網、玩游戲,教唆少年兒童瀏覽不良信息和黃色網站,采取優惠政策鼓勵少年兒童長時間上網,讓他們玩通宵,有意使他們上癮。
第二,由于少年兒童處于心理和生理發育的特殊時期,好奇心強烈,求知欲旺盛。他們想用自己的眼睛觀察、探索客觀世界,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一種逆反心理。
青春期的少年性生理發育基本成熟,而性心理教育的相對滯后和青春期性教育的缺乏,故他們對異性好奇而迷戀網上的“黃色”信息。此外,生動有趣的游戲也正好滿足了少年兒童愛玩好斗、爭強好勝、自我表現的心理需求,更有個別青少年,由于學習成績的不理想以及師生關系、親子關系不和諧等,對現實世界產生逃避感,而對網絡世界的心理依賴和寄托愈加強烈。
循循善誘,告誡上癮的危害
在孩子學習電腦初期,就應向他們講明電腦的用途和玩電腦的危害,告訴他們,如果一味沉溺于上網、玩游戲就會得“電腦綜合癥”,不僅會使眼睛近視、食欲下降、體重減輕、渾身無力、頭昏腦脹、失眠多夢、情緒低落、煩躁不安、反應遲鈍,而且會出現頸椎酸痛,手臂麻木等癥狀。
這樣不僅影響學習,而且會嚴重損害身心健康。有的少年兒童因長期滯留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必然弱化社會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有的少年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通過教育,目的在于引起少年兒童高度重視,并培養他們的自律性,做到自我控制,自我加壓,自覺防止“病毒”侵害,防患于未然。
早發現,早矯治
電腦“病毒”不可怕,預防應為先。家長、教師要時常留意少年兒童的情緒變化,做到早發現、早矯治。
一般玩電腦、游戲上癮者會出現以下癥狀:上網站玩游戲時,精神煥發,
連續十幾個小時不吃、不喝、不睡:下網或停止玩游戲時,精神疲憊、思維遲鈍、表情冷漠、情緒低落,無心上學,對現實生活失去興趣,甚至不滿。嚴重者生物鐘紊亂,極似吸毒者,面黃及頭痛、惡心,精神萎靡不振,伴有強烈的心理依賴的生理反應。因渴望游戲升級、過關而癡迷,出現煩躁不安、易怒、反抗等不良情緒。有的不能自控,半夜起來偷著去網吧,甚至逃學,干脆不回學校。
家長、教師一旦發現上述苗頭,應及時進行矯治。教育他們轉變思想,提高認識,正確對待學習和玩電腦游戲。教育他們應用電腦掌握信息技術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和工作,做電腦的主人,而不應做電腦的奴隸。引導他們向著健康、有益的方向發展。家庭、學校應相互配合,搞好監督。
家長、教師要掌握電腦知識,便于與孩子交流溝通,和他們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親子關系,不要因其學習成績不佳就趕出家門、教室或諷刺、打罵。要正確引導、主動幫助他們解決思想以及學習、生活中的困難。家庭、學校中的電腦要在“垃圾”網站設密,防止學生精神受到污染,要引導他們多學科學知識,少玩游戲,并時常檢查孩子瀏覽網頁的有關內容,發現“毒品”及時刪除。
MP3隨身聽
對孩子聽力的影響
如名片般大小、攜帶方便的MP3、隨身聽,已是許多上班族的最佳良伴,也是學生族群的新寵兒。不過,在享受音樂愈來愈便利的同時,你可能逐漸陷入無聲的危機。
美國語言聽力協會(ASHA)公布的一項調查指出,聽力受損與MP3隨身聽的流行有關。我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醫師發現,愈來愈多的學生因聽力受損來就醫,他們大部分有聽MP3隨身聽的習慣。你既不想聽力受損,又視音樂為精神、活力的泉源,那么,到底該怎樣正確使用mp3隨身聽?
專家認為,控制聆聽的音量及時問、選一副好耳機,是最好的預防方法。
首先,音量別超過最大音量的60%,當旁人聽到你耳機傳來的樂聲,或是你戴上耳機后聽不到周圍的聲音,也表示音量太大。
另外,讓音樂遠離你的床。酷愛音樂的年輕人,常戴著耳機入睡,人睡著了,耳朵還不斷地接受刺激,在不知不覺中聽力又損壞了不少。
再者,選擇適合的耳機很重要。選購時,不妨挑能阻絕外在噪音的耳機,以減少因環境噪音而加大隨身聽音量的機會。一般認為,頭罩式比耳塞式耳機好,因為耳塞式耳機傳出的聲波直通內耳,音量較頭罩式耳機音量提高6~9分貝,對聽力傷害較大。從今天起,改變聽隨身聽的習慣吧!
專家建議每天聽隨身聽,最好不要超過1小時,并應隨音量增加遞減使用時間。否則,聽太久會傷聽力。但每聽1小時應休息30~40分鐘。醫生表示,雖然用耳罩式耳機聽有點不便。但它可以讓你的聽力少受損害。
注意耳朵變化,長期使用隨身聽的年輕人,如果自我感覺有耳鳴、耳悶或耳痛,或看電視的聲音必須很大才聽得見,別人跟你講話必須一再重復時,表示你的聽力可能受損了,最好趕快到耳鼻喉科做詳細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