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七大特性包括皮脂分泌量低,皮膚薄易受傷,皮膚維持PH值平衡的能力弱,皮膚較易干燥,抗紫外線能力差,新生兒不具備“眨眼反射”保護機制,容易“紅屁股”。 研究顯示,為促進骨骼生長,特別是維生素D的合成,嬰兒應該適度曬太陽。但家長特別要小心的是,嬰兒的皮膚黑色素功能遠比成人低下,不能有效阻隔紫外線,很容易曬傷。
嬰幼兒皮膚更易干燥
嬰幼兒皮膚非常嬌嫩,主要是因為表皮和真皮的結合區發育不完全,而人體負責將表皮和真皮結合在一起的是一種叫做“半橋粒”的結構,層與層之間黏合力弱,表皮容易剝脫,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出現缺損。因此,外界的刺激物、抓撓、稍帶力度的觸碰都會損及皮膚。剛出生的寶寶有一層天然保護層——胎脂。研究結果顯示,新生兒總皮脂含量與成年人相當接近,但出生后皮脂腺分泌量迅速下降,這和嬰兒的大汗腺較小,細胞內也沒有皮脂分泌顆粒有關。到出生一個月時,皮脂分泌量已經降低到原來的20%,直到8歲才開始回復,12歲才能穩定在較高水平。而皮脂對形成皮膚表面的保護性酸膜至關重要。
專家表示,新生兒的皮膚PH值接近中性,即為7。出生后一周內,由于角質層細胞生成的磷脂酶A2使皮膚逐漸酸化,皮膚的PH值降低至成人水平的5。5~5。9,甚至更低。然而,皮膚表面的正常酸化有賴于角質層的完整和皮脂的保留,因此,嬰兒皮膚不像成人那樣可以中和外界的堿性物質,更加脆弱。
嬰幼兒皮膚含水量比成人高,新生兒皮膚含水量為74。5%,嬰幼兒為69。4%,而成人皮膚水分僅為64%。不過,盡管嬰兒皮膚吸收外界水分的能力強,但由于屏障功能的不完善,水分揮發也快,因而更容易干燥。
夏天曬太陽莫超15分鐘
夏季寶寶容易出現“紅屁股”。這是因為嬰幼兒皮膚的滲透性高于成人。由于大小便的原因,寶寶臀部的清洗次數特別多,脂溶性物質和酒精類溶劑容易借機滲透進入皮膚。 再加上嬰幼兒臀部有時處于尿布的包裹之下,環境潮濕而又不透氣,且與尿布有較多的摩擦,因而出現“紅屁股”現象。這也是尿布皮炎這種嬰兒最常見的皮膚病發生的原因。根據統計,受潮濕、糞尿里酶類的刺激和摩擦損傷的混合作用,每個嬰幼兒平均每3個月就要發生一次尿布皮炎。
帶著寶寶曬太陽的學問
無論春夏秋冬,寶寶都需要進行“日光浴”。陽光是最好的維生素D“活化劑”,常曬太陽可以幫助寶寶骨骼健康成長,促進鈣的吸收,預防和治療佝僂病。
曬太陽是一門學問,想要科學的曬太陽,就要注意給寶寶選擇適當的時間、適合的穿著和適宜的環境。
學問一:適當的時間
新生兒可在室內陽臺上曬太陽,待寶寶滿月以后,就可以到戶外曬太陽了。一般情況下,時間以上午9—10時和下午4—5時為宜。上午9—10點的時候,陽光中的紅外線強,紫外線偏弱,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下午4—5時紫外線中的X光束成分多,可以促進腸道對鈣、磷的吸收,增強體質,促進骨骼正常鈣化。
在寒冷的冬季,可以先開窗,讓寶寶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此時要注意避免對流風;然后在保暖的前提下,到戶外曬太陽。如果受條件限制不能經常曬太陽,可以給寶寶加服一些魚肝油,以預防佝僂病。
每次曬太陽的時間長短隨寶寶年齡大小而定,要循序漸進,可由十幾分鐘逐漸增加到半小時或1小時為宜。
學問二:適合的穿著
很多媽媽考慮到冬季天氣寒冷,在曬太陽時怕寶寶感冒,所以給寶寶穿得像球一樣——戴著帽子、手套和口罩,只露出兩個小眼睛,真可以說是“武裝到了牙齒”!殊不知這樣曬太陽很難達到目的,因為冬季太陽中的紫外線較夏天弱得多,穿得太厚,紫外線要想透過衣物到達皮膚就很難。
不過在曬太陽時,給寶寶戴一頂帶帽沿的小帽子還是有必要的,特別是年齡特別小的寶寶,毛發較稀疏,而且頭顱骨骨板薄,頭顱前囟及顱縫都沒有完全閉合,對陽光中紫外線抵抗能力較差;另外,帶帽沿的帽子還可以起到保護寶寶視網膜的作用。
學問三:適宜的環境
帶寶寶曬太陽最好到有草坪、有灌木植被的小區或公園內,因為這樣的環境比較安靜,空氣也較清新,可以給寶寶一個好心情,有利于身心的健康。要特別注意不要在車水馬龍的交通干線邊曬太陽,以避免吸入過多的汽車尾氣,導致鉛污染。
此外,隔著玻璃曬太陽就更不足取了。研究表明,隔著玻璃測試,紫外線透過不足50%,若到距窗口4米處,則紫外線更少,不足室外的2%。由此可見,在室內隔著玻璃曬太陽是不科學的。